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楼
杜甫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军在西征路上的悲凉景象,漫漫沙道延绵不绝,经过北门,心中只感到新添的战死者的白骨,无法再回到往日的战斗精神。楼角的风吹得凛冽,城中的阴影笼罩着水面,显得格外昏暗。传来的声音是驿站的信使,正向河源送去节日的祝福。
注释:
- 万里流沙道:指漫长而艰难的沙漠之路。
- 西征:指西方的征战。
- 新战骨:指在战斗中死去的新战士的尸骨。
- 旧征魂:指已经战死的士兵的灵魂。
- 楼角:指城楼的角落,象征着高处俯视的视角。
- 传声:传递的声音。
- 驿使:驿站的信使,负责传递消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关注社会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甫旅途之中,反映了他在动荡的时代中对战争和死亡的深切感受,尤其是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诗歌鉴赏:
《东楼》是一首充满悲凉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西征路上景象的描绘,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慨。开篇“万里流沙道”就营造出了一种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感,给人一种远离故土、孤独无助的感觉。接着“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两句,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失去直白地展现出来,诗人用“新战骨”与“旧征魂”的对比,表现了对战争无情的控诉和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同情。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描绘了一幅阴沉的景象,风的凛冽和城阴水昏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象征着战后世界的死寂与孤独。最后两句“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则引入了驿使这一形象,既是传递消息的人,也是连接远方与现实的桥梁,给人以些许希望,尽管节日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苍白。
整首诗以悲凉为主调,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生命的感慨,同时也透出了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流沙道:描绘出漫长而艰难的旅途。
- 西征过北门:表明诗人已经走出北门,踏上征途。
- 但添新战骨:感叹在这条路上死去的士兵越来越多。
- 不返旧征魂:旧有的战斗精神和士兵灵魂无法再回。
- 楼角临风迥:描绘高楼在风中的孤独。
- 城阴带水昏:阴沉的城墙和昏暗的水面,增添了悲凉气氛。
- 传声看驿使:传递消息的信使,象征着沟通与希望。
- 送节向河源:节日的祝福虽然存在,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无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新战骨”与“旧征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
- 意象:如“流沙道”、“楼角”等,构建出一种孤独与压抑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死亡的反思,表现了对士兵命运的同情,表达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沙道:象征艰难的旅程和战争的残酷。
- 新战骨:代表战争带来的无情死亡。
- 楼角:象征诗人立足的高地,俯瞰战乱中的世界。
- 驿使:象征着希望与沟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战骨”主要指什么?
A. 新的士兵
B. 新的战斗精神
C. 战争中死去的士兵
D. 旧士兵的灵魂 -
诗中描绘的“城阴带水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忧伤
C. 平静
D. 兴奋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在战争题材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杜甫的作品往往更为沉重,反映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而李白则更加豪放,更多表现出个人的壮志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