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堂》
时间: 2025-01-01 18:1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山堂 汪元量 〔宋代〕 高堂寂寞半开门,草没颓墙竹满园。 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 忘机今古鸥来往,说梦兴亡燕语言。 行尽六桥吟更好,万松岭上一声猿。
白话文翻译:
高大的厅堂寂寞无人,半开着门,草丛淹没了倒塌的墙垣,竹子遍布园中。 雨后,湖上的天空如同白昼被笼罩,云彩归集,山市的黄昏被锁住。 忘却机巧的鸥鸟自古至今自由来往,谈论梦与兴亡的燕子用它们的语言。 走过六座桥,吟咏更加美妙,万松岭上,一声猿啼传来。
注释:
- 高堂:指高大的厅堂。
- 寂寞:冷清,无人。
- 半开门:门半开着,暗示无人进出。
- 草没颓墙:草丛淹没了倒塌的墙垣。
- 竹满园:园中长满了竹子。
- 湖天笼白昼:雨后的湖上天空如同白昼被笼罩。
- 云归山市锁黄昏:云彩归集,山市的黄昏被锁住。
- 忘机:忘却机巧,指鸥鸟自由自在。
- 今古鸥来往:鸥鸟自古至今自由来往。
- 说梦兴亡:谈论梦与兴亡。
- 燕语言:燕子的语言。
- 行尽六桥:走过六座桥。
- 吟更好:吟咏更加美妙。
- 万松岭:地名,指长满松树的山岭。
- 一声猿:一声猿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湖山堂的静谧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湖山堂时所作,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忘机今古鸥来往,说梦兴亡燕语言”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中生物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山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高堂寂寞半开门,草没颓墙竹满园”描绘了一幅荒凉而静谧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最后两句“行尽六桥吟更好,万松岭上一声猿”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堂寂寞半开门,草没颓墙竹满园”:描绘了湖山堂的荒凉景象,高堂无人,门半开,草丛淹没了倒塌的墙垣,竹子遍布园中,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雨后的湖上天空如同白昼被笼罩,云彩归集,山市的黄昏被锁住。
- “忘机今古鸥来往,说梦兴亡燕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生物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行尽六桥吟更好,万松岭上一声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走过六座桥,吟咏更加美妙,万松岭上,一声猿啼传来。
修辞手法:
- 对比:如“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中的白昼与黄昏的对比。
- 拟人:如“云归山市锁黄昏”中的“锁”字,赋予云彩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高堂寂寞半开门,草没颓墙竹满园”中的“高堂”与“草没”,“半开门”与“竹满园”。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湖山堂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宁静生活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高堂:象征着人世间的繁华与变迁。
- 草没颓墙:象征着世事的荒凉与无常。
- 竹满园:象征着自然的坚韧与生命力。
- 湖天笼白昼: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云归山市锁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
- 鸥来往:象征着自由与超脱。
- 燕语言:象征着世事的变迁与无常。
- 六桥: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经历。
- 万松岭上一声猿:象征着自然的深远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堂寂寞半开门”中的“高堂”指的是什么? A. 高大的厅堂 B. 高山上的庙堂 C. 高耸的楼阁 D. 高大的树木
- 诗中“雨过湖天笼白昼”中的“笼”字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忘机今古鸥来往”中的“忘机”指的是什么? A. 忘记机械 B. 忘却机巧 C. 忘记机会 D. 忘却机密
- 诗中“行尽六桥吟更好”中的“六桥”象征着什么? A. 人生的旅途与经历 B. 六座桥的实际名称 C. 六种不同的桥 D. 六种不同的情感
答案:
- A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暝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与汪元量《湖山堂》: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与汪元量《湖山堂》: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汪元量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