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诗十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4:19:17

唐虞世道治。

万国穆亲无事。

贤愚各自得志。

晏然逸豫内忘。

佳哉尔时可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憙。

白话文翻译:

在唐虞的时代,政道清明,天下太平,万国之间和睦亲近,没有纷争。贤者与愚者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安然自得,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那时真是美好,令人向往。

注释:

  • 唐虞: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两个理想化的治国典范,象征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 万国穆亲:各国之间和睦亲近,和平共处。
  • 贤愚各自得志:聪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志向和成就。
  • 晏然:安静、安然的样子。
  • 逸豫:安逸、悠闲的生活状态。
  • 可憙:值得喜爱、令人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对理想治国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交织,促使他创作出许多反映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六言的形式,简洁而富有哲理,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图景。开篇提到“唐虞世道治”,将时间背景设定在古代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政治清明的赞美。接着“万国穆亲无事”,展现了国家之间的和睦与安定,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后两句“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则突显了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理想,生活得安逸而快乐。

整首诗语言简练,但意蕴深远,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渴望与追求。在诗的最后一句“佳哉尔时可憙”更是将这种理想化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向往和对现实的深深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唐虞世道治:表明理想的古代社会,政治清明。
  2. 万国穆亲无事:各国之间和睦相处,没有战争。
  3. 贤愚各自得志:无论聪明或愚钝,皆可找到自己的价值。
  4. 晏然逸豫内忘:人们内心安宁,享受悠闲的生活。
  5. 佳哉尔时可憙:对那个时代的美好感叹与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贤愚各自得志”,形成对比,增强语句的韵律感。
  • 比喻:用“唐虞”作为理想社会的象征,表达对美好时代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理想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唐虞:象征理想的政治制度。
  • 贤愚:代表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
  • 逸豫:象征安逸的生活状态,传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唐虞世道治”中的“唐虞”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理想社会?

    • A. 夏商时期
    • B. 魏晋时期
    • C. 西周时期
    • D. 唐宋时期
  2. “贤愚各自得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 A. 国家动荡
    • B. 人们各自追求理想
    • C. 社会不公
    • D. 战争频繁

答案:

  1. A. 夏商时期
  2. B. 人们各自追求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田园宁静的美好。

诗词对比:

嵇康的《六言诗十首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前者更多关注社会的政治与和谐,后者则强调个人的田园生活与自然的宁静。在风格上,嵇康的语言更为简练,陶渊明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
  • 《嵇康与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