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诗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3:43:19

智能用有为。

法令滋章寇生。

纷然相召不停。

大人玄寂无声。

镇之以静自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言诗十首 其三
作者:嵇康

智能用有为。
法令滋章寇生。
纷然相召不停。
大人玄寂无声。
镇之以静自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法令和规则的思考。作者认为,法令的繁多反而滋生了混乱和盗贼。人们纷纷相互呼叫,喧闹不止。真正的贤者却如同深邃的夜空般沉默无声,以静止的状态来维持正义。

注释

  • 智能:指有智慧的管理或治理。
  • 有为:指有作为,有行动。
  • 法令:指国家的法律和规定。
  • 滋章:滋生的条文,形容法令繁多。
  • 寇生:盗贼的产生,形容社会的混乱。
  • 纷然:纷纷杂杂,形容人声嘈杂。
  • 大人:指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 玄寂:深邃而安静。
  • 镇之:以某种方式来平息、镇定。
  • 静自正:以静止的状态来维护正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嵇康(223-262),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主张道家思想。他的诗词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具有浓厚的个性特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动乱的时期,社会上法令繁多,民生困苦。嵇康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思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社会治理的思考和对贤者隐居态度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法令繁多与社会混乱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开头的“智能用有为”点明了理想的治理模式,强调智慧和行动的重要性。然而,接下来的“法令滋章寇生”则揭示了一个矛盾:越是复杂的法令,越是滋生了混乱和犯罪。这种对比使得读者深刻感受到法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纷然相召不停”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喧闹和混乱,强调了人们在法律和秩序面前的无奈。而“大人玄寂无声”则将目光转向真正的贤者,指出他们的智慧在于沉默与内敛。这一转折不仅突显了贤者的特质,也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治理之道。

结尾的“镇之以静自正”以“静”作为治理的核心,表达了通过内心的宁静来实现社会的正义。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全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理,值得反复推敲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智能用有为:强调治理的智慧与行动,表明理想的治理方式。
  2. 法令滋章寇生:指出繁多的法令反而造成社会混乱与盗贼的滋生。
  3. 纷然相召不停:描绘了社会的喧闹与不安,反映人们的焦虑。
  4. 大人玄寂无声:贤者的深沉与沉默,意味着智慧的内敛。
  5. 镇之以静自正:以静止的方式维护正义,展现了治理的理想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法令的繁多与贤者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复杂与简单的不同治理思路。
  • 象征:贤者的沉默象征着智慧与内涵,反映了道家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探讨了法律与混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贤者的内敛与静默,以及以静制动的治理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令:象征着规则与秩序。
  • 大人:象征着智慧与德行。
  • :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治理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智能用有为”指的是什么? A. 有智慧的治理
    B. 繁多的法令
    C. 社会的混乱

  2. “法令滋章寇生”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法令越多,社会越安全
    B. 繁多的法令导致混乱与犯罪
    C. 只有贤者才能理解法律

  3. 诗中提到的“大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A. 权力者
    B. 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C. 平民百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登高》: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嵇康与陶渊明:两位诗人都强调隐逸与内心的宁静,但嵇康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自然与个人情怀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嵇康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家思想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