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题灵山广禅院》
时间: 2025-01-10 16:27: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题灵山广禅院》
作者:葛胜仲
灵山法会何曾散。此地神光满。丁公潭下百雷霆。
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高桥飞观连云起。
槛外惊湍水。大矶才过小矶来。
应有天孙灵驭月中回。
白话文翻译:
灵山的法会从未散去,此地神光闪耀。
丁公潭下雷声轰鸣,仿佛银河倾泻而下。
高桥的飞观与云彩相连。
槛外的湍流令人惊叹,大矶刚刚经过小矶。
应该有天上的神仙乘着灵驭在月中归来。
注释:
- 灵山:指灵山广禅院,著名的佛教寺院。
- 法会:佛教中举行的宗教仪式。
- 丁公潭:一个具体的地名,潭水深邃。
- 百雷霆:形容雷声震耳欲聋。
- 银河:指天上的星河,有浪漫色彩。
- 高桥飞观:高高的桥边的观景台。
- 湍水:急流的水流。
- 大矶、小矶:指水边的高地或礁石。
- 天孙:天上的神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佛教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灵山广禅院,表达了诗人对灵山美景的赞美与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重视。
诗歌鉴赏:
《虞美人 题灵山广禅院》是一首充满灵性与宁静的诗。开篇即以“法会何曾散”引入,暗示佛教的永恒与神圣,给人以安宁感。诗中描绘丁公潭的雷霆声,传达出一种震撼的力量,仿佛大自然在与人对话。接下来的“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则将自然景观与神话结合,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最后,诗人用“应有天孙灵驭月中回”收尾,暗示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对仙境的向往,体现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整首诗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诗人将灵山的神秘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向往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山法会何曾散:讲述灵山的法会始终在进行,表现出佛教的持久性。
- 此地神光满:意指灵山的神圣与光辉,暗示此地的灵气。
- 丁公潭下百雷霆:描绘潭水下的雷鸣,体现出自然的力量。
- 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比喻银河倾泻而下,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 高桥飞观连云起:描写高桥的观景台与云相连,形成壮阔的景象。
- 槛外惊湍水:表现出湍急的水流,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 大矶才过小矶来:描绘水流的流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应有天孙灵驭月中回:暗示天上的神仙或灵魂的归来,寓意对超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将自然景观比作银河,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高桥飞观连云起”和“槛外惊湍水”,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灵山广禅院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敬,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神圣与宁静。
- 雷霆:代表自然的力量与震撼。
- 银河:象征浪漫与神秘。
- 高桥:象征高远的追求。
- 湍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天孙:象征神仙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虞美人 题灵山广禅院》的作者是?
- A. 苏轼
- B. 葛胜仲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丁公潭”指的是?
- A. 一种饮品
- B. 一处风景名胜
- C. 一位历史人物
-
“高桥飞观连云起”中的“飞观”意指什么?
- A. 高耸的建筑
- B. 一种飞翔的动物
- C. 一种云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葛胜仲的《虞美人》与王之涣的《登高》,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但《登高》更侧重于人生感怀,而《虞美人》则更多展现了对灵性空间的向往,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