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四 道亡》
时间: 2025-01-01 15:1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四 道亡 沈约 〔南北朝〕
道亡数极归永元。悠悠兆庶尽含冤。沈河莫极皆无安。赴海谁授矫龙翰。自樊汉仙波流水清且澜。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率兹八百驱十乱。登我圣明去多难。长夜杳冥忽云旦。
白话文翻译:
道德衰败,命运终结,归于永元。无数百姓都含着冤屈。沉入河中,没有尽头,都不得安宁。投身大海,谁能赋予矫健的龙翼。从樊汉到仙波,流水清澈且波澜。拯救这倒悬的困境,拯救苦难。誓师刘旅,显赫的灵断。率领这八百勇士,驱散十乱。登上我们的圣明,摆脱多难。长夜深远,忽然云开见日。
注释:
字词注释:
- 道亡:指道德衰败。
- 数极:命运的极限。
- 永元:指某个特定的时代或时期。
- 悠悠:形容众多。
- 兆庶:百姓。
- 沈河:沉入河中。
- 莫极:没有尽头。
- 矫龙翰:矫健的龙翼。
- 樊汉: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仙波:形容水波清澈。
- 倒悬:比喻极度困境。
- 涂炭:比喻苦难。
- 誓师:誓师出征。
- 刘旅:指军队。
- 赫灵断:显赫的决断。
- 八百:指勇士的数量。
- 驱十乱:驱散混乱。
- 圣明:指圣明的君主。
- 去多难:摆脱多难。
- 长夜杳冥:形容长夜深远。
- 忽云旦:忽然云开见日。
典故解析:
- 矫龙翰:比喻英勇的将领或勇士。
- 倒悬: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比喻极度困境。
- 涂炭:出自《尚书·泰誓中》,比喻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与萧衍、萧统并称“梁代三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沈约为梁武帝萧衍所作的鼓吹曲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英勇将领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道德衰败、百姓含冤、社会动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矫龙翰”、“倒悬”、“涂炭”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诗人通过对英勇将领的赞美,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沈约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亡数极归永元:道德衰败,命运终结,归于永元。
- 悠悠兆庶尽含冤:无数百姓都含着冤屈。
- 沈河莫极皆无安:沉入河中,没有尽头,都不得安宁。
- 赴海谁授矫龙翰:投身大海,谁能赋予矫健的龙翼。
- 自樊汉仙波流水清且澜:从樊汉到仙波,流水清澈且波澜。
- 救此倒悬拯涂炭:拯救这倒悬的困境,拯救苦难。
- 誓师刘旅赫灵断:誓师刘旅,显赫的灵断。
- 率兹八百驱十乱:率领这八百勇士,驱散十乱。
- 登我圣明去多难:登上我们的圣明,摆脱多难。
- 长夜杳冥忽云旦:长夜深远,忽然云开见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矫龙翰”比喻英勇的将领,“倒悬”比喻极度困境。
- 拟人:如“悠悠兆庶尽含冤”中的“悠悠”赋予百姓以情感。
- 对仗:如“沈河莫极皆无安”与“赴海谁授矫龙翰”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英勇将领的赞美。诗人通过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描绘,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矫龙翰:比喻英勇的将领。
- 倒悬:比喻极度困境。
- 涂炭:比喻苦难。
- 长夜杳冥:形容长夜深远。
- 忽云旦:忽然云开见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矫龙翰”比喻的是什么? A. 英勇的将领 B. 矫健的龙翼 C. 清澈的水波 D. 长夜深远 答案:A
-
诗中“倒悬”比喻的是什么? A. 极度困境 B. 清澈的水波 C. 长夜深远 D. 矫健的龙翼 答案:A
-
诗中“涂炭”比喻的是什么? A. 极度困境 B. 清澈的水波 C. 长夜深远 D. 苦难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梁鼓吹曲十二首》其他篇章
- 《咏怀古迹五首》杜甫
诗词对比:
- 《梁鼓吹曲十二首》其他篇章与本诗对比,分析不同篇章的主题和风格。
- 《咏怀古迹五首》杜甫与本诗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约诗选》
- 《南北朝诗选》
- 《古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