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六 汉东流 沈约 〔南北朝〕
汉东流。江之汭。逆徒蜂聚。旌旗纷蔽。仰震威灵。乘高骋锐。至仁解网。穷鸟入怀。因此龙跃。言登泰阶。
白话文翻译:
汉水向东流,江边水湾头。叛军如蜂聚,旌旗密密布。仰望威灵震,乘高展锐气。至仁解罗网,困鸟入怀中。因此龙腾跃,言登至高阶。
注释:
- 汉东流:指汉水向东流。
- 江之汭:江边的水湾。
- 逆徒蜂聚:叛军像蜂群一样聚集。
- 旌旗纷蔽:旗帜密集遮蔽天空。
- 仰震威灵:仰望威严的神灵。
- 乘高骋锐:在高处展现锐气。
- 至仁解网:至仁之人解除罗网。
- 穷鸟入怀:困鸟投入怀抱。
- 因此龙跃:因此龙腾跃。
- 言登泰阶:言说登上最高的台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与萧衍、萧统并称“梁代三才”。他的诗歌风格典雅,善于运用典故,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为梁鼓吹曲十二首之一,鼓吹曲是古代用于军乐的诗歌,通常表达军威和士气。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诗中通过描绘汉水东流、叛军聚集、旌旗蔽日等景象,展现了军队的威严和士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仁政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结构,展现了军队的威严和士气。首句“汉东流”以自然景象开篇,引出战争的背景。接着“逆徒蜂聚”和“旌旗纷蔽”描绘了叛军的聚集和军队的壮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后句“仰震威灵”和“乘高骋锐”则表达了军队的威严和士气,以及对胜利的信心。最后“至仁解网”和“穷鸟入怀”以及“因此龙跃”和“言登泰阶”则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军乐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东流”:以汉水向东流的自然景象开篇,引出战争的背景。
- “江之汭”:江边的水湾,进一步描绘战争的地理环境。
- “逆徒蜂聚”:叛军像蜂群一样聚集,形象地描绘了叛军的规模。
- “旌旗纷蔽”:旗帜密集遮蔽天空,展现了军队的壮观。
- “仰震威灵”:仰望威严的神灵,表达了军队的威严。
- “乘高骋锐”:在高处展现锐气,表达了军队的士气。
- “至仁解网”:至仁之人解除罗网,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赞美。
- “穷鸟入怀”:困鸟投入怀抱,形象地表达了和平的向往。
- “因此龙跃”:因此龙腾跃,表达了胜利的信心。
- “言登泰阶”:言说登上最高的台阶,表达了未来的美好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逆徒蜂聚”将叛军比作蜂群,形象生动。
- 拟人:如“穷鸟入怀”将困鸟拟人化,表达了和平的向往。
- 对仗:如“仰震威灵”与“乘高骋锐”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展现军队的威严和士气,同时表达对仁政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结构,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这些情感和思想。
意象分析:
- 汉东流:象征战争的背景和动荡的社会环境。
- 逆徒蜂聚:象征叛军的规模和威胁。
- 旌旗纷蔽:象征军队的壮观和威严。
- 至仁解网:象征仁政和和平的向往。
- 穷鸟入怀:象征和平和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逆徒蜂聚”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
诗中“至仁解网”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厌恶 B. 对仁政的赞美 C. 对胜利的信心 答案:B
-
诗中“穷鸟入怀”象征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和平的向往 C. 军队的威严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 《从军行》杨炯:描绘了军队的威严和士气。
诗词对比:
- 《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六 汉东流》与《出塞》王昌龄:两者都描绘了军队的威严和士气,但前者更注重表达对仁政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约诗选》:收录了沈约的多首诗歌,包括《梁鼓吹曲十二首》。
- 《南北朝诗选》:收录了南北朝时期的多位诗人的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