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昨初南渡,人情正自危。
起平王室乱,笑指楚囚悲。
投箠来方锐,乘桴计不疑。
还师期克敌,遗恨失斯时。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南渡之初,百姓的心情正处于危急之中。
因平王室的动乱,讥笑指责楚国的囚徒们悲惨的命运。
投放矛槍时来势如虹,乘着木筏的计划没有让人怀疑。
回师的期望是打败敌人,然而却留下了遗憾,失去了这个时机。
注释:
- 忆:回忆。
- 南渡:指南渡长江,历史上常指南迁。
- 人情:指民众的情绪与态度。
- 平王:指历史上平王时期的政治动乱。
- 楚囚:指楚国的囚徒,暗指战乱中的无辜者。
- 投箠:投放矛槍。
- 乘桴:乘坐木筏。
- 还师:指回师、归国。
- 遗恨:留下的遗憾。
典故解析:
- 平王室乱:指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室之间的争斗,常常导致百姓受苦。
- 楚囚:楚国在历史上多次被敌国攻陷,囚徒的命运常成为诗人表达悲伤的重要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崇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多描写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与反思。
诗歌鉴赏:
《故丞相吕成公挽歌诗辞五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的挽歌,作者通过回忆南渡的经历,深入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无奈与悲痛。开头的“忆昨初南渡”,一语道出历史的回溯,展现出对过去的缅怀与对现状的无奈。接下来的“人情正自危”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揭示了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诗中提到的“起平王室乱”,不仅指向历史事件,也暗示了权力的更迭与不安定。通过“笑指楚囚悲”,作者用讽刺的方式表现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力感。接着的“投箠来方锐,乘桴计不疑”展示了战斗的勇气与信心,但同时也暗含了计划的脆弱与失败的可能。最后一句“还师期克敌,遗恨失斯时”则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出一种时不再来的无奈感,令人感叹。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叙述与个人的感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沉重与个体命运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昨初南渡:回忆起南渡之初的景象,表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
- 人情正自危:描绘人们面对动乱的恐惧和忧虑,反映社会的动荡。
- 起平王室乱:提及王室的动乱,显示政治的不稳定。
- 笑指楚囚悲:表达对他人不幸的嘲讽与无奈,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 投箠来方锐:描绘战斗的勇气与决心,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 乘桴计不疑:暗示对成功的信心,但同时也隐含失败的风险。
- 还师期克敌:期待回归与胜利,表明对未来的希望。
- 遗恨失斯时:遗憾未能把握时机,反映出对历史的反思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历史事件的比喻,表达出深刻的情感。
- 反讽:对楚囚的嘲笑,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复杂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展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渡:象征着历史的迁移与无奈。
- 平王室乱:代表权力的动荡与社会的危机。
- 楚囚:象征无辜者的悲惨命运,反映社会的不公。
- 投箠:代表勇气与斗志,象征着对抗困难的决心。
- 还师:象征归国的希望与对胜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忆昨初南渡”中的“南渡”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 A. 南渡长江
- B. 南宋建立
- C. 南北朝时期
- D. 南明建立
-
诗中提到的“楚囚”指代的是:
- A. 无辜战犯
- B. 被囚禁的楚国人民
- C. 战争中的英雄
- D. 反抗者
-
诗的最后一句“遗恨失斯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时机的遗憾
- D. 对敌人的愤怒
答案:
- A. 南渡长江
- B. 被囚禁的楚国人民
- C. 对时机的遗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与《故丞相吕成公挽歌诗辞五首 其二》均表达了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但前者更偏重于自然美与个人感受,后者则强调社会动荡与历史的沉重。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温柔细腻,后者深沉悲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