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十五》

时间: 2024-09-19 21:55:32

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

欲竞连城玉,翻徵缩酒茅。

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

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

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

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
欲竞连城玉,翻徵缩酒茅。
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
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
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
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白话文翻译:

六国开始咆哮,纵横之势尚未稳定。
想要争夺那连城的美玉,却又翻来覆去地缩酒、茅草。
折断的骸骨尚可换取子嗣,登上炉灶已是悬空的巢穴。
壮丽的冰刚刚开始在地上融化,盲风正将胶水撕扯。
轻云在马蹄下飘动,明月在弓弦上摇晃。
楚国的军队正在围攻巩固的城池,秦国的士兵尚未进攻崤山。
这才明白千年来的变化,已无再现申包的时日。

注释:

  • 咆哮:指吼叫或怒吼,形容国家之间的争斗与动荡。
  • 纵横未定交:形容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而未能达成稳定的交往。
  • 连城玉:比喻珍贵的东西或美好的事物,意指争夺的财富。
  • 折骸犹换子:形容在动乱中,连骸骨都能换取后代,反映战争的残酷。
  • 登爨已悬巢:描述炉灶已空荡荡,暗指家园的破败。
  • 盲风:无目的的狂风,暗喻社会动荡。
  • 明月动弓弰:描绘月光照耀弓箭,象征战争与斗争的紧张。
  • 无复有申包:指再也没有像申包这样的忠臣良将,感叹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581年),字子山,号宗悫,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诗歌见长,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

创作背景: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是庾信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感慨。时值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诗中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景象以及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更迭和人事无常的感慨。开篇的“六国始咆哮”即暗示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接着通过“纵横未定交”表现出各国之间的复杂交错,仿佛历史的车轮在此刻停滞不前。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诸如“连城玉”、“明月动弓弰”等,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战争冲突的无奈与悲伤。

诗的后半部分逐渐转向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尤其是“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这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惋惜,表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英才辈出之时已成昔日。整首诗以战争的惨烈为背景,渗透出一种深邃的历史哲学,体现了庾信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国始咆哮:指多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开始加剧,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
  2. 纵横未定交:说明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尚未形成稳定的局面。
  3. 欲竞连城玉:表达了人们对财富和美好事物的极力追求。
  4. 翻徵缩酒茅:隐喻在动荡局势中人们的苦苦挣扎与无奈。
  5. 折骸犹换子:表现出战争的残酷,甚至连尸骨都能换取后代。
  6. 登爨已悬巢:反映出家园的破败和无处栖身的悲惨。
  7. 壮冰初开地:象征着即将到来的春天,也暗示着新的变革。
  8. 盲风正折胶:形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风雨飘摇。
  9. 轻云飘马足:描绘出战争气氛中的紧张与焦虑。
  10. 明月动弓弰:象征着战争中人们的紧张与期待。
  11. 楚师正围巩:描述楚国正在围攻城池的情景,暗示战争的迫近。
  12. 秦兵未下崤:指秦军尚未进攻,透露出战争的悬念。
  13. 始知千载内:反思历史的变化与变迁,感叹时间的流逝。
  14. 无复有申包:感慨历史中不再有忠臣良将,流露出对历史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连城玉”比喻珍贵的财富,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上下句之间多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如“明月”象征着战争的紧张与期望,具有深刻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与对历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六国:象征着战乱与纷争,体现了政治的动荡。
  2. 连城玉:象征着财富与美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期盼,也暗示着战争中的紧张与不安。
  4. 申包:历史人物的象征,反映了对优秀品质的追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六国始咆哮”的含义是什么? A. 国家之间的和睦
    B. 国家之间的战争
    C. 国家之间的友谊

  2. “无复有申包”指的是什么? A. 还有许多忠臣良将
    B. 不再有像申包那样的人物
    C. 历史上没有优秀的人才

  3. “明月动弓弰”中的“明月”象征什么? A. 和平与安宁
    B. 战争中的紧张与期待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动荡。
  • 《春望》(杜甫):描绘战乱后的景象,感慨国家衰败。

诗词对比:

庾信的《拟咏怀诗》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动乱与历史变迁,但前者更注重对历史的反思,后者则更突显个人情感与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庾信诗集》
  2. 《南北朝文学史》
  3.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