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石瓮寺》
时间: 2025-01-19 13:47: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石瓮寺
作者: 卢纶
殿有寒灯草有萤,
千林万壑寂无声。
烟凝积水龙蛇蛰,
露湿空山星汉明。
昏霭雾中悲世界,
曙霞光里见王城。
回瞻相好因垂泪,
苦海波涛何日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寺庙里有微弱的灯光,草丛中闪烁着萤火虫,千山万壑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烟雾缭绕,积水中龙蛇沉睡,露水湿润了空旷的山野,星空明亮。昏暗的雾霭中,感到对世界的悲伤;而在晨曦的光辉中,隐约看见王城的轮廓。回头望去,与故人相识,眼泪不禁流下,心中自问:苦海波涛,何时才能平息?
注释:
- 寒灯:指昏暗的灯光,寒冷的夜晚中灯光显得格外孤寂。
- 萤:萤火虫,象征着微弱的光亮。
- 千林万壑:形容山林溪谷的数量极多,寂静无声的景象。
- 烟凝积水:烟雾弥漫,积水中仿佛有龙蛇沉睡,给人一种神秘感。
- 昏霭:模糊的雾气,暗示着悲伤和无奈。
- 曙霞光:清晨的霞光,象征希望与新生。
- 苦海波涛:象征人生的苦难与波折,暗喻人生的艰辛。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引用,但“苦海波涛”可引申为佛教中的“苦海”,即指人生的苦难和烦恼。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折射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约859年),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卢纶的创作时期,正值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这首《宿石瓮寺》正是其典型代表。
诗歌鉴赏:
《宿石瓮寺》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情感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开篇以“寒灯”与“萤火虫”引入,营造出寒冷、孤单的氛围,紧接着通过“千林万壑”的描写,强调了寂静和孤独的感觉。诗中“烟凝积水龙蛇蛰”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中的生机与静谧对比,展现了独特的景象,给人以深思。
进入后半部分,诗人转向思考人生的苦难。“昏霭雾中悲世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感慨,更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伤;而“曙霞光里见王城”则暗示着对未来的希冀和对理想的追求。最后,诗人以“回瞻相好因垂泪”来传达对往日美好情感的怀念与感伤,最终以“苦海波涛何日平”作结,展现出对人生苦难的反思与期待。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殿有寒灯草有萤:描述寺庙内昏暗的灯光与草丛中的萤火虫,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 千林万壑寂无声:强调自然的寂静,展现孤独的广袤。
- 烟凝积水龙蛇蛰:描绘烟雾弥漫,水中生物的静止,展现自然的神秘。
- 露湿空山星汉明:露水湿润了空山,星光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 昏霭雾中悲世界:在模糊的雾气中感到对世界的悲伤。
- 曙霞光里见王城:清晨的霞光中隐约看到王城,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回瞻相好因垂泪:回头思念旧友,感情涌动,泪水不禁流下。
- 苦海波涛何日平:对人生苦难的无奈与期盼,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苦海波涛”,将人生困境比作波涛汹涌的海洋。
- 拟人:如“烟凝”,使烟雾具有人性化特征,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寒灯”与“草有萤”,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既有对孤独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渴望和对过往的怀念。诗中融合了哲学思考和感情体验,展现出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灯:象征孤独与寒冷。
- 萤火虫:象征微弱的希望与光明。
- 千林万壑:代表广阔的自然与沉寂。
- 烟雾:象征神秘与无常。
- 星汉:象征理想与追求。
- 王城:象征理想的归宿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灯”与“草有萤”所描绘的意境是:
- A. 热闹非凡
- B. 冷清孤寂
- C. 欣欣向荣
- D. 迷蒙朦胧
-
“昏霭雾中悲世界”表达了诗人的:
- A. 欢愉
- B. 悲伤
- C. 愤怒
- D. 平静
-
诗的最后一句“苦海波涛何日平”表达了对:
- A. 理想的追求
- B. 生活的无奈
- C. 自然的敬畏
- D. 友情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宿石瓮寺》和《静夜思》,两者都表现了对孤独的感慨,但《宿石瓮寺》更侧重于对人生苦难的反思,而《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