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
一朝明月雁声多,带得边愁无那。
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
独愁乡思满蹉跎,梁甫狂吟谁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紫色的边塞,日日升起烽火,夜晚的青楼里,歌声不断。
一轮明月升起,伴着阵阵雁鸣,带来的却是无法解脱的乡愁。
云阙高耸,九重天宫的阊阖门,家乡的山川万里遥远而高峻。
我独自愁苦,乡思满怀,却只能看着时光流逝,吟唱《梁甫吟》又有谁能和我共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紫塞:指边疆地区,特别是北方边塞。
-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军事信号的火光。
- 青楼:古代的歌舞妓院。
- 阊阖:天宫的门,形容高耸的建筑。
- 岷峨:指岷山,象征家乡的山川。
- 梁甫狂吟:《梁甫吟》是古代诗歌,常用来抒发情感。
典故解析:
- 梁甫吟:古代诗人所作的诗,通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被贬,终老于南方。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边塞,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离别与乡愁,故而产生了此诗,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诗。诗人通过边塞的烽火与夜晚的歌声相对比,展现出战乱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在“紫塞朝朝烽火”的描述中,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场景,接着“青楼夜夜弦歌”则转入繁华的夜生活,这种对比更显乡愁之深。接下来,“一朝明月雁声多”描绘出明月下的孤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随之而来的“带得边愁无那”,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后半部分,诗人以“云阙九重阊阖”描绘天宫的壮丽,反衬出自己与家乡的遥远,这种强烈的空间对比深化了孤独感。最后一句“梁甫狂吟谁和”,表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虽有豪情,却无人共鸣,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用词讲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呈现出一幅悲壮的边塞画卷,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沉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塞朝朝烽火”:描绘边疆的紧张局势,烽火连天,暗示战乱。
- “青楼夜夜弦歌”:展现边塞生活的另一面,繁华与哀愁并存。
- “一朝明月雁声多”:明月之下,孤雁哀鸣,增添了孤独感。
- “带得边愁无那”:表达诗人心中无可消解的乡愁。
- “云阙九重阊阖”:描绘天宫的豪华,反衬出人间的渺小与无奈。
- “家山万里岷峨”:提到遥远的家乡,强调距离的悲凉。
- “独愁乡思满蹉跎”:孤独的思乡情愫充斥其心,感叹时光的流逝。
- “梁甫狂吟谁和”: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叹息无人共鸣。
修辞手法:
- 对比:边塞的烽火与青楼的歌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意象:明月、孤雁等意象生动地传达了乡愁和孤独感。
- 排比:使用多个短句,增强了吟唱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无奈的感慨,表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汇,体现了诗人豪迈而又孤寂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
- 青楼:代表繁华与浮华的生活。
- 明月与孤雁:象征孤独与乡愁。
- 云阙:暗示理想与遥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塞”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内陆
B. 边疆
C. 城市 -
“青楼夜夜弦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安静
B. 繁华
C. 贫穷 -
诗中提到的“梁甫狂吟”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首诗
C. 一种饮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 李白的《夜泊牛津》: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杨慎的《西江月》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涉及对战乱与乡愁的描绘,但前者更显孤独与无奈,后者则更强调友谊与送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慎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