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八谁家姹女,九三何处郎君。
自称木液与金精,遇土却成三性。
更假丁公煅炼,夫妻始结欢情。
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崙峰顶。
白话文翻译:
这位二八岁的姑娘,究竟是哪个家庭的?那位九三岁的公子,又在何处呢?他自称是木的液体与金的精华,但与土相遇后却变成了三种性状。更假借丁公的炼制,夫妻才得以欢聚情深。河车不敢停留片刻,迅速运往昆仑峰顶。
注释:
- 二八:指年纪二八,形容年轻的女子,一般指16岁左右的少女。
- 姹女: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谓,意为美丽的女孩。
- 九三:指年纪九三,通常指23岁左右的年轻男子。
- 木液与金精:木液指植物的精华,金精指金属的精华,用来比喻人的内在才华。
- 土:这里指的是大地,象征着物质世界。
- 三性:指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丁公:可能指炼金术士丁公,传说中的炼金术师。
- 河车:古代运载货物的车辆,象征着运输和流通。
- 昆崙:传说中的神山,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端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音韵和谐著称。他的诗词常常融入对自然、人生的思考,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时期,张伯端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结合,表达了对人性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年轻男女的情感,借助对自然元素的比喻,表达了爱情的纯洁与复杂。诗中提到的“二八姹女”和“九三郎君”,不仅代表了青春的美好,更是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诗的开头用“二八谁家姹女,九三何处郎君”的问句,引发读者对恋爱对象的好奇,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接下来,诗人以“自称木液与金精”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吸引力,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交融。这里的“木液”与“金精”象征着不同的个性和特质,正是这种差异使得爱情更具魅力。
在描述“夫妻始结欢情”时,诗人引入了炼金术的典故,暗示着爱情的结合并非简单,而是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练与考验。这种炼制的过程恰如爱情的培养,需不断的理解与包容。
最后“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崙峰顶”的意象,表现了爱情的坚定和追求,象征着将爱情推向更高的境界。这种意象不仅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也反映了对理想与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八谁家姹女,九三何处郎君。”:开篇提问,引出男女主角,营造出一种悬念。
- “自称木液与金精。”:比喻男女各自的特质,展现出他们相互吸引的原因。
- “遇土却成三性。”:寓意爱情的复杂性,强调不同个体的相遇如何影响彼此。
- “更假丁公煅炼,夫妻始结欢情。”:借助炼金术的隐喻,探讨爱情的形成过程。
- “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崙峰顶。”:表达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和向往更高理想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木液与金精,形象生动。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引入炼金术的元素,赋予诗歌深厚的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探讨了个体之间的吸引、相遇与融合,反映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姹女:象征年轻、活力、爱情的希望。
- 郎君:代表了理想伴侣的形象,寓意爱情的向往。
- 木液与金精:象征个体的特质和魅力,体现了爱情的复杂性。
- 昆崙:象征追求的理想与超越,表达了对更高境界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二八谁家姹女”中的“二八”指的是哪个年龄段?
- A. 16岁
- B. 18岁
- C. 20岁
-
在诗中,男女主角的吸引力比喻为哪两种元素?
- A. 水与火
- B. 木液与金精
- C. 土与金
-
诗中提到的“河车”象征什么?
- A. 运输
- B. 爱情的坚定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张伯端与李清照的作品,两者在描绘爱情时,张伯端更强调个体的特质和相互吸引,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对失去爱情的惆怅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伯端研究》
这些书籍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诗词理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