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师令•人前》
时间: 2025-01-01 12:13: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师师令•人前
作者:董以宁 〔明代〕
斜簪玉导。倚玉台重照。人来故故不寒温,窣地对镜中微笑。正卸诨韝红欲耀。把杏衫轻罩。等閒说遍情难告。见星眸微掉。漫将银箸拨炉灰,画个字与伊知道。还向屏山斜处靠。把鹦哥閒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的妆扮与心情。她斜插着玉制的发簪,倚靠在玉台上,光辉映照着她的脸庞。人们来来去去,她却故作温暖,面对镜子轻轻微笑。她刚刚卸下妆容,想要将红色的面颊稍微掩盖。她轻轻罩上杏色的衣衫,随意地说出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她的眼眸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漫不经心地用银箸拨动炉灰,在上面画个字让他知道。她还向屏风斜靠,教鹦鹉说话。
注释
- 斜簪:指斜插的发簪,通常是装饰性强的玉制品。
- 玉台:一种用玉石制成的台面,象征着高贵。
- 窣地:轻声细语的样子。
- 鹦哥:鹦鹉,常作为宠物,象征灵动。
- 杏衫:杏色的衣服,代表柔和的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女性的情感与生活,风格细腻、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一定限制,董以宁通过诗词表达女性的内心情感与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独立与自我意识。
诗歌鉴赏
这首《师师令•人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镜前的妆扮与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斜簪玉导”、“倚玉台重照”,营造出一种高雅而又柔美的氛围。诗人通过女子面对镜子微笑,传达出一种既矜持又渴望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漫将银箸拨炉灰,画个字与伊知道”一句,表现了女子对爱的期待与隐晦的表达,既有细腻的情感流露,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的情感是隐晦而细腻的,展现了女性在爱情面前的复杂心态。诗人用简单的生活场景,描绘出女子生活中的点滴,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情感的压抑与渴望,令人深思。诗的结尾“把鹦哥閒教”更增添了一丝生活的趣味,象征着对自由表达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斜簪玉导:描绘女子的发饰,象征其优雅与气质。
- 倚玉台重照:女子倚靠在台上,反射出光辉,突显她的美丽。
- 人来故故不寒温:面对他人的来去,显得温暖而不冷淡。
- 窣地对镜中微笑:在镜子前轻轻微笑,流露出自信与温柔。
- 正卸诨韝红欲耀:刚刚卸妆,脸颊红润,欲展现美丽。
- 把杏衫轻罩:轻轻披上杏色衣衫,增添了柔和的气质。
- 等閒说遍情难告:虽然言语难以表达情感,却似乎已经说尽。
- 见星眸微掉:眼中闪烁着星光,流露出内心的情感。
- 漫将银箸拨炉灰:随意拨动炉灰,象征着心情的放松。
- 画个字与伊知道:用银箸在灰上画字,表达隐晦的情感。
- 还向屏山斜处靠:依靠在屏风边,显得悠然自得。
- 把鹦哥閒教:教鹦鹉说话,增添生活的趣味。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形象生动。
- 拟人:将心情与物品结合,赋予情感。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现了女性在爱情面前的细腻情感与生活的琐碎,体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玉导、玉台:象征高贵与优雅。
- 杏衫:柔和的色彩,体现温柔与恬静。
- 镜子:自我反省与内心情感的象征。
- 鹦哥:生活的趣味与对自由表达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簪玉导”中的“玉”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石头
c) 一种颜色
d) 一种动物 -
诗中提到的“杏衫”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 绿色
c) 杏色
d) 蓝色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的热情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 b) 一种石头
- c) 杏色
- c) 对爱情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情感与生活。
- 温庭筠的《菩萨蛮》:表现细腻的爱情情感。
诗词对比:
- 与南宋李清照的作品相比,董以宁的诗歌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清照则多展现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与怀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董以宁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