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夜》

时间: 2025-01-14 09:17:24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门前 一作:前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话文翻译:

霜打过的草苍翠而湿润,虫鸣声此起彼伏,
村子南边北边都没有行人。
我独自走出门前,望着广阔的田野,
在明亮的月光下,荞麦花像雪一样洁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草:霜打过的草,表示天气寒冷。
  • 苍苍:形容草色青翠。
  • 虫切切:表示虫鸣声细微而连续。
  • 行人绝:表示村里的人很少,显得冷清。
  • 月明:明亮的月光。
  • 荞麦花:荞麦的花,白色,盛开时如同雪。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农村夜晚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诗、散文和词,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常关注民生。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村夜》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在乡村的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种环境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诗作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村夜》是一首描绘农村夜晚宁静景象的诗作,展现了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诗的开头,"霜草苍苍虫切切",通过对霜草和虫鸣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生动的夜晚氛围。霜草的苍翠与虫鸣的细致声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夜的宁静,又透露出生命的气息。

接着"村南村北行人绝",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寂静感,村庄南北都没有行人,凸显出一种孤独感和空旷感。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乡村夜晚。

最后两句"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则在清冷的氛围中,带来了一丝温暖的美感。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田野,荞麦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洁白,犹如积雪般纯洁。此时,诗人似乎在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眷恋。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自然,使得这首诗成为描写乡村夜晚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草苍苍虫切切”:描绘了秋冬时节,霜打后的草地,草色苍翠,虫鸣声细微,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秋夜氛围。
  • “村南村北行人绝”:突出村庄的寂静,暗示了夜晚的孤独,增强了氛围的宁静感。
  • “独出门前望野田”:诗人独自走出家门,目光投向广阔的田野,表现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 “月明荞麦花如雪”:月光照耀下的荞麦花洁白如雪,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象征着宁静与纯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霜草苍苍”与“行人绝”的对比,展现乡村的宁静与生命的细腻。
  • 比喻:用“荞麦花如雪”比喻花的洁白,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 拟人:虫鸣声被形容为“切切”,赋予了声音以生命,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农村夜晚的宁静与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心灵的平和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草:象征着宁静、清冷、自然的环境。
  • 虫鸣:象征着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的和谐。
  • 月光:象征着光明、希望与宁静。
  • 荞麦花:象征着纯洁、美好与丰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夜晚环境主要有什么特征?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混乱
  2. “荞麦花如雪”中的“如雪”是用来比较什么的?

    • A. 荞麦花的颜色
    • B. 荞麦花的香气
    • C. 荞麦花的形状
  3. 诗中的虫鸣声是如何形容的?

    • A. 大声
    • B. 切切
    • C. 悄悄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村夜》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两者的情感基调不同。前者更注重表现乡村的清冷与孤独,后者则强调自然的幽静与和谐。白居易的诗句简洁明了,而王维则偏爱意境的深远与抽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村夜》这首诗的意境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