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孟郊韵》

时间: 2025-01-01 14:42:38

依崖架僧坊,微云冒经床。

阔睨沧海潮,幽聆诸天香。

远水泻空碧,层轩逗寒光。

愿言寄暮齿,永诀声利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依崖架僧坊,微云冒经床。
阔睨沧海潮,幽聆诸天香。
远水泻空碧,层轩逗寒光。
愿言寄暮齿,永诀声利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坐落在悬崖上的僧人居所,微云轻轻笼罩在经书的书桌上。诗人远眺浩瀚的海潮,静静聆听着来自天际的清香。远处的水流如同碧空倾泻而下,层层的楼阁映射出寒冷的光辉。诗人希望把自己的遗愿寄托在夕阳下,永远告别那充满声色利欲的场所。

注释:

  • 依崖:依靠在悬崖之上。
  • :搭建,架设。
  • 僧坊:寺庙或僧人居住的地方。
  • 微云:轻薄的云。
  • :笼罩,覆盖。
  • 阔睨:宽阔地眺望。
  • 沧海潮:辽阔的海潮。
  • 幽聆:静静地倾听。
  • 诸天香:来自天空的香气,象征宁静和闲适。
  • 远水泻空碧:远处的水流如同碧空倾泻而下,形容水色清澈。
  • 层轩:多层的楼阁。
  • 逗寒光:映射出寒冷的光辉。
  • 愿言寄暮齿:希望把遗愿寄托在晚年的时光。
  • 永诀声利场:永远告别追求名利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瑎,字君隐,号南湖,宋代诗人,曾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常有隐士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隐居之时,反映出他对尘世名利的厌倦,和对清幽生活的向往。诗人选择了在山崖上的僧坊中静心修行,寄情于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与内心的追求。首句“依崖架僧坊”点明了位置,紧接着的“微云冒经床”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淡雅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清幽之地。诗人“阔睨沧海潮”,不仅展现了他开阔的视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幽聆诸天香”中,诗人通过聆听来自天际的香气,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远水泻空碧”与“层轩逗寒光”的描写,则通过色彩与光影的变化,增强了景象的层次感与动感,使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画卷之中。

最后两句“愿言寄暮齿,永诀声利场”深刻表露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与告别。诗人希望将自己的遗愿寄托于平静的暮年生活,向喧嚣的名利场告别,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浮华世界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依崖架僧坊:诗人描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强调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微云冒经床:营造了一种宁静的修行氛围,表明诗人正在阅读经文。
  • 阔睨沧海潮:开阔的视野,象征着诗人胸怀大志与对自然的敬仰。
  • 幽聆诸天香:静静地听取自然的声音,体现出诗人的内心宁静与对美的感悟。
  • 远水泻空碧:形象地描绘出水的清澈与天空的映衬,增加了诗的美感。
  • 层轩逗寒光:通过层次分明的建筑与光影的变化,表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
  • 愿言寄暮齿: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寄托。
  • 永诀声利场:强调对浮华世界的告别,追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水泻空碧”,形象地表达了水流的清澈。
  • 对仗:如“阔睨沧海潮”和“幽聆诸天香”,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描绘,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喧嚣尘世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清净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 依崖:象征着孤独、隐逸与对自然的依赖。
  • 微云:代表着轻松、安宁的状态。
  • 沧海潮:象征着广阔与变化的生命。
  • 诸天香:代表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远水:象征着清澈与希望。
  • 寒光:代表着冷静、清明与高远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依崖架僧坊”意指什么? A. 僧坊在山脚下 B. 僧坊在悬崖上 C. 僧坊在城市中

  2. 诗人通过“远水泻空碧”想表达什么? A. 水的浑浊 B. 水的清澈 C. 水的波动

  3. “愿言寄暮齿”中的“暮齿”指的是什么? A. 早年 B. 中年 C. 晚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同样是描绘隐士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王维更注重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融合。
  • 李白《月下独酌》:强调孤独与酒的意象,表现出对生命与自由的思考,风格相比之下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