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博和章不至四叠韵督之》
时间: 2025-01-04 12:45: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家风采屹如山,拙匠纷纷但坐环。可信龙猪元异骨,误疑鸡鹜本同斑。郑师乍许三降楚,墨守终能九却般。闻道纯绵深裹铁,定藏锋力待坚顽。
白话文翻译:
书法家的风采坚定如山,笨拙的工匠们只是围坐一旁。可以相信龙和猪原本就有不同的骨骼,却误以为鸡和鸭本是同一种斑纹。郑国的老师突然允许三次投降楚国,但坚守的决心最终能九次击退敌军。听说纯绵布深藏着铁的坚韧,必定隐藏着锋利的力量等待坚硬的挑战。
注释:
- 书家:指书法家。
- 风采:风度,气派。
- 屹如山:形容坚定不移,如山一般稳固。
- 拙匠:笨拙的工匠。
- 坐环:围坐。
- 龙猪元异骨:龙和猪原本就有不同的骨骼,比喻本质不同。
- 鸡鹜本同斑:鸡和鸭本是同一种斑纹,比喻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 郑师乍许三降楚:郑国的老师突然允许三次投降楚国,比喻突然的妥协。
- 墨守终能九却般:坚守的决心最终能九次击退敌军,比喻坚守不屈。
- 纯绵深裹铁:纯绵布深藏着铁的坚韧,比喻外表柔软,内里坚强。
- 定藏锋力待坚顽:必定隐藏着锋利的力量等待坚硬的挑战,比喻准备迎接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尤以诗见长,与杨慎、何景明并称“明初三大家”。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在与友人的唱和诗中创作的,表达了对书法家坚定不移的风采的赞美,以及对笨拙工匠的批评。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书法家与工匠的对比,展现了坚定与动摇、本质与表象的对比。首联以“书家风采屹如山”形容书法家的坚定不移,而“拙匠纷纷但坐环”则批评了工匠们的无所作为。颔联通过“龙猪元异骨”与“鸡鹜本同斑”的比喻,强调了本质的不同与表象的相似。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的决心,以及准备迎接挑战的勇气。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体现了李东阳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书家风采屹如山:书法家的风度坚定如山,形容其坚定不移。
- 拙匠纷纷但坐环:笨拙的工匠们只是围坐一旁,批评他们的无所作为。
- 可信龙猪元异骨:可以相信龙和猪原本就有不同的骨骼,比喻本质不同。
- 误疑鸡鹜本同斑:却误以为鸡和鸭本是同一种斑纹,比喻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 郑师乍许三降楚:郑国的老师突然允许三次投降楚国,比喻突然的妥协。
- 墨守终能九却般:坚守的决心最终能九次击退敌军,比喻坚守不屈。
- 闻道纯绵深裹铁:听说纯绵布深藏着铁的坚韧,比喻外表柔软,内里坚强。
- 定藏锋力待坚顽:必定隐藏着锋利的力量等待坚硬的挑战,比喻准备迎接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书家风采屹如山”、“龙猪元异骨”、“鸡鹜本同斑”、“纯绵深裹铁”等,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和情感。
- 对仗:如“书家风采屹如山”与“拙匠纷纷但坐环”,“龙猪元异骨”与“鸡鹜本同斑”,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坚定与动摇、本质与表象的对比。诗人通过对书法家与工匠的对比,强调了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的重要性,以及准备迎接挑战的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家风采:书法家的风度,象征坚定不移。
- 拙匠:笨拙的工匠,象征无所作为。
- 龙猪元异骨:龙和猪的骨骼,比喻本质不同。
- 鸡鹜本同斑:鸡和鸭的斑纹,比喻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 纯绵深裹铁:纯绵布深藏着铁的坚韧,比喻外表柔软,内里坚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书家风采屹如山”形容的是什么? A. 书法家的风度 B. 工匠的技艺 C. 书法家的作品 D. 工匠的态度
-
“龙猪元异骨”比喻的是什么? A. 本质相同 B. 本质不同 C. 表面相似 D. 表面不同
-
“纯绵深裹铁”比喻的是什么? A. 外表坚强 B. 内里柔软 C. 外表柔软,内里坚强 D. 内里脆弱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通过对长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李东阳的诗有相似的历史感慨。
- 何景明的《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李东阳的诗有相似的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李东阳的《原博和章不至四叠韵督之》与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两首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但李东阳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坚守原则,而杨慎的词则更侧重于历史变迁和人生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东阳诗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歌作品,是研究其诗歌风格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对明代诗歌进行全面研究的书籍,有助于理解李东阳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