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晚景》

时间: 2025-01-19 13:46:38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晚景
作者: 陈霆 〔明代〕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
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
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
青山尽处行人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流水潺潺的孤村旁,有一条荒废的古道。枯朽的树木像槎牙一样,乌鸦在上面叫唤。夕阳的倒影映射在稀疏的树林中,江边一片芙蓉花已经衰老。
风起烟寒,天色低沉,衰草在风中摇曳。我登上楼台远望,群峰显得渺小。想问归路的行人,却发现青山尽头行人寥寥。


注释:

字词注释

  • 槎牙:指树木的枯枝,形状如槎的牙齿。
  • 乌鸢:指乌鸦,常常在荒凉的地方出现,象征孤独与凄凉。
  • 芙蓉:指荷花,通常生长在水边,象征美丽和纯洁。
  • 风暝寒烟:风起时,烟雾弥漫,天色渐暗,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典故解析
“青山尽处”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与向往,在古代诗词中,青山往往象征着理想和希望,而“行人少”则反映出人生路途的孤独与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霆,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景之时,诗人可能在旅途中,感受到自然的萧瑟与人生的孤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迷惘。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晚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开篇以“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引入,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处停滞。接着,诗人通过对夕阳和老芙蓉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衰败与无常,这不仅是对外在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风暝寒烟,天低衰草”一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秋冬季节的萧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最后两句“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展现了诗人对归途的渴望与对同路人的失落。整体上,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辩证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描写环境,突显孤独感。
  2. 槎牙老木乌鸢噪:通过老木与乌鸦,进一步加强荒凉的氛围。
  3. 夕阳倒影射疏林:夕阳的美丽与疏林的冷清形成对比,暗含人生的无常。
  4. 江边一带芙蓉老:芙蓉的衰老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衰退。
  5.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环境的寒冷与萧索反映诗人的心境。
  6. 登楼望极群峰小:登高远望,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
  7. 欲将归信问行人:对归家的渴望与对他人的关切。
  8. 青山尽处行人少:结尾揭示孤独,行人稀少,暗示人生旅途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自然中的元素如“乌鸦”与“芙蓉”被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风暝寒烟,天低衰草”,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在纷扰的社会中对归属的渴望,展现了孤独与思考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孤村:代表孤独与人际关系的疏离。
  • 夕阳:象征生命的余晖与希望的消逝。
  • 芙蓉:美丽的象征,但也暗示着衰老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乌鸦”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孤独 C. 富贵 D. 知识
  2. “青山尽处行人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孤独 C. 快乐 D. 自信
  3. 诗中提到的“芙蓉”最能代表什么? A. 青春 B. 衰老 C. 富饶 D.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孤雁》 - 描绘孤独情绪的诗作。
  • 《夜泊牛渚怀古》 - 通过夜景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陈霆的《踏莎行·晚景》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在孤独感的表达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更为豪放,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典诗词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踏莎行·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