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诸暨抵剡 其二
作者: 潘阆 〔宋代〕
夷犹双桨去,暮不辨东西。
夕照偏依树,秋光半落溪。
风高一雁小,云薄四天低。
莽荡孤帆卸,水村杨柳堤。
白话文翻译
我在水面划着双桨,慢慢驶向远方,傍晚时分已经难以辨别方向。夕阳的余晖偏偏照在树上,秋天的光影一半映在溪水上。高空中的一只孤雁飞得很小,云层稀薄,天空显得很低。孤独的帆船在水面上停靠,水边的村庄和杨柳堤一起映入眼帘。
注释
- 夷犹:犹如,像。
- 双桨:指划船的桨。
- 暮:傍晚。
- 偏依:偏向,靠近。
- 秋光:秋天的光线。
- 莽荡:广阔无边。
- 孤帆:孤独的帆船。
- 杨柳堤:柳树成行的堤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阆,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与诗歌,作品多表现山水田园之美,情感细腻。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诸暨至剡溪的途中,描写了秋天傍晚的水乡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自诸暨抵剡 其二》是一首描写秋天水乡景色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精炼的语言,呈现出一幅秋日黄昏的美丽画卷。诗的开头“夷犹双桨去,暮不辨东西”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朦胧的傍晚,作者在船上划桨,随着水波逐渐远去,时间的流逝让方向变得模糊,暗示着一种孤独感和迷茫感。
接下来的“夕照偏依树,秋光半落溪”则通过夕阳的余晖与秋天光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夕阳依靠在树上,给大自然涂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而溪水则映照出一片秋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和谐。
“风高一雁小,云薄四天低”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渺小。高空中的孤雁与低低的云层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生命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莽荡孤帆卸,水村杨柳堤”,则将视线拉回到人间,孤帆停靠在水边,水村和杨柳堤形成了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犹如一幅画卷。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秋日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孤独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夷犹双桨去,暮不辨东西:划船的动作与傍晚的时刻结合,传达出一种逐渐模糊的方向感。
- 夕照偏依树,秋光半落溪:夕阳的光辉与秋天的景色结合,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风高一雁小,云薄四天低:高空孤雁与低云的意象,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和渺小。
- 莽荡孤帆卸,水村杨柳堤:孤帆和水村的对比,呈现出宁静的乡村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雁”比喻诗人的孤独。
- 拟人:夕照“偏依”树,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风高”、“云薄”形成对比,增强句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水乡的热爱,体现了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迷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桨:象征着旅途与探索。
- 夕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孤雁:象征孤独与渺小。
- 杨柳堤:象征宁静的乡村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雁”象征什么? A. 宁静
B. 孤独
C. 美丽
D. 生命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杨柳堤”指的是什么? A. 高山
B. 水边的柳树
C. 茂密的森林
D. 繁华的城市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潘阆的《自诸暨抵剡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潘阆更倾向于表现孤独与迷茫,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