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米未作廉,送米岂为辱。 且炊子美饭,试伯慁伯夷腹。 虽无乳烝豚,便可蔬当肉。 料得贤孟光,举案欢自足。
白话文翻译:
即使乞讨米粮也不算清廉的失格,送米给人又怎会是耻辱呢? 姑且煮一锅美味的饭,尝试满足伯夷那样高洁之士的胃口。 虽然没有乳猪这样的佳肴,但以蔬菜当作肉食也未尝不可。 料想那位贤淑的孟光,举起饭案时也会感到满足和欢乐。
注释:
- 乞米未作廉:乞讨米粮并不代表失去了清廉的品格。
- 送米岂为辱:送米给人并不是一种耻辱的行为。
- 子美饭:指美味的饭食。
- 伯慁伯夷腹:尝试满足像伯夷那样高洁之士的胃口。伯夷,古代传说中的高洁之士。
- 乳烝豚:指用乳汁烹制的猪肉,是一种珍贵的食物。
- 蔬当肉:以蔬菜代替肉食。
- 贤孟光:指贤淑的孟光,孟光是东汉时期的贤妇,以贤淑著称。
- 举案欢自足:举起饭案时感到满足和欢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深邃的思想。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看法,认为即使物质条件不丰富,但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样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乞米与送米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中“乞米未作廉,送米岂为辱”一句,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对于乞讨和施舍的负面看法,强调了行为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形式。后文通过“子美饭”、“蔬当肉”等意象,展现了简朴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对高洁精神的追求。最后以“贤孟光,举案欢自足”作结,强调了精神满足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高尚品格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乞米”与“送米”的对比,提出了对物质行为的重新评价。
- 第二句以“子美饭”为引,暗示了简朴生活中的美味与满足。
- 第三句通过“虽无乳烝豚”与“便可蔬当肉”的对比,强调了物质条件的次要性。
- 第四句以“贤孟光”为例,说明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快乐。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乞米与送米、乳烝豚与蔬当肉的对比,突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差异。
- 象征:子美饭、蔬当肉等象征简朴生活的美好。
- 引用典故:伯夷、孟光等典故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强调了精神满足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美饭:象征简朴生活中的美味。
- 蔬当肉:象征以简朴方式满足生活需求。
- 贤孟光:象征贤淑和高尚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乞米未作廉”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A. 乞讨是清廉的 B. 乞讨不是清廉的 C. 乞讨无所谓清廉与否 D. 乞讨是耻辱的
-
诗中“送米岂为辱”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A. 送米是清廉的 B. 送米不是清廉的 C. 送米无所谓清廉与否 D. 送米是耻辱的
-
诗中“贤孟光,举案欢自足”一句,强调了什么? A. 物质满足 B. 精神满足 C.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D. 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于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比,姜特立的诗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满足。
- 与王维的作品相比,姜特立的诗更加注重对物质行为的重新评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姜特立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