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艾地多胜,修宁景最幽。
溪声常到枕,山色正含秋。
树密苔封径,庭虚月满楼。
清辉光累世,高义籍名流。
白话文翻译:
这片古老的艾草地风景如画,修宁的景色最为幽静。
溪水的声音常常伴我入梦,山色正好映衬着秋天。
树木茂密,青苔覆盖了小径,庭院空旷,明月洒满了楼台。
清亮的月光历久弥新,高洁的品德和才华为名流所传颂。
注释:
- 古艾:指生长在古老地方的艾草,具有传统文化的象征。
- 修宁:指修宁县,地名,环境优美。
- 溪声:溪水流淌的声音。
- 山色:山的颜色,通常指景色的美丽。
- 树密苔封径:树木茂密,青苔覆盖了小路。
- 庭虚月满楼:庭院空旷,月光洒满楼房。
- 清辉光累世:清澈的光辉流传千古。
- 高义籍名流:高尚的品德和才华被后世名流所铭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题徐氏金湖书院》作于诗人游览金湖书院时,受到周围自然风光的启发,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徐氏金湖书院为题,描绘了书院周围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首联“古艾地多胜,修宁景最幽”,以自然景物开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接下来的“溪声常到枕,山色正含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诗意的环境,仿佛溪水的流淌声伴随着诗人入梦,山色映衬着深秋的时节,给人一种恬淡的美感。
中间的“树密苔封径,庭虚月满楼”,进一步描绘了书院的环境,树木繁茂,青苔覆盖的小径,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而月光洒满了庭院,更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停滞,理想的生活就在眼前。
最后两句“清辉光累世,高义籍名流”则是全诗的升华,强调了高洁的品德和才华的传承,清辉象征着理想与真理,历久弥新。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艾地多胜:表现了古老地方的自然景观之美。
- 修宁景最幽:修宁的景色最为宁静幽雅。
- 溪声常到枕:溪水的声音常伴入睡,传达一种安宁感。
- 山色正含秋:描绘山色正好是秋天的色彩,增添了季节的氛围。
- 树密苔封径:树木茂盛,青苔覆盖了小路,展现自然的生机。
- 庭虚月满楼:庭院空旷,月光洒满楼房,营造出静谧的夜晚。
- 清辉光累世:清亮的月光穿越时空,象征着理想与真理的永恒。
- 高义籍名流:高尚的品德和才华被后世铭记,体现了对高尚人格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声”比作梦中的伴侣,增添了情感的温度。
- 对仗:如“树密苔封径,庭虚月满楼”,表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 意象:月光、溪水、树木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和高尚品德的赞颂,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 古艾:象征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 溪声:代表着自然的声音,传达宁静与和谐。
- 山色与秋:体现季节的变化,寓意生命的循环。
- 树木与苔藓: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岁月的沉淀。
- 明月:象征理想与真理,历久弥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修宁”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浙江
- C. 安徽
- D. 福建
-
“树密苔封径”中的“径”指的是什么?
- A. 大路
- B. 小路
- C. 河流
- D. 山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 A. 古艾地多胜
- B. 清辉光累世
- C. 溪声常到枕
- D. 庭虚月满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冯拯的诗作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冯拯更注重表现理想人格的传承,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