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之湖外
作者: 贯休 〔唐代〕
去旨趣非常,春风尔莫狂。
惟擎一铁钵,旧亦讲金刚。
午饭孤烟里,宵禅大石旁。
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切钦佩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提到,真正的旨趣在于超越世俗的喧嚣,不被春风的狂热所左右。他手中只拿着一只铁钵,依旧在讲述金刚经的深刻智慧。午餐时独自伴着袅袅的烟雾,晚上则在大石旁禅坐。诗人感叹自己永远无法与师父相比,心中羡慕的情绪涌动,眼前的湘江水波荡漾,浑然一体。
注释
- 去旨趣非常:离开世俗的趣味,追求非常的境界。
- 尔莫狂:你(春风)不要太狂妄。
- 惟擎一铁钵:只手中拿着一只铁钵,象征僧人日常的简单和清淡。
- 旧亦讲金刚:旧时也在讲述金刚经,强调修行的持续和不变。
- 午饭孤烟里:吃午饭时,只有孤独的烟雾环绕。
- 宵禅大石旁:在夜晚,坐禅于大石旁。
- 羡师终不及:羡慕师父,但始终无法达到他的境界。
- 湘浪渌茫茫:湘江的波浪清澈而浩渺,象征着广阔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公元830年-912年),唐代诗人,号称“贯休禅师”,以其深厚的佛教思想和精湛的诗才闻名。贯休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禅意为主题,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反映了对宁静生活和超脱世俗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送僧之湖外》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贯休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诗的开头便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趣味在于超越平常的生活,不被环境所左右。春风虽美,却也不可任性而狂,隐喻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接下来的描述则展示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一个人持钵而行,讲经说法,生活简单且富有哲理。午饭时的孤烟和夜晚的禅坐,描绘了一种静谧的修行生活。这种生活虽孤单,却充满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不仅表达了对师父的敬仰,也暗示了诗人心中无法企及的境界。湘江的波浪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无尽,诗人虽然羡慕,但仍然在对比中反思自身的不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宁静之美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旨趣非常:表达诗人追求超脱的志向,认为世俗之乐不足为道。
- 春风尔莫狂:警醒自己不被外界的狂热所迷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 惟擎一铁钵:展现僧人的简朴与专注,象征着修行的本质。
- 旧亦讲金刚:强调修行的恒久与不变,金刚经是佛教经典,象征智慧。
- 午饭孤烟里:描绘僧人在修行中的孤独与宁静。
- 宵禅大石旁:展现夜间禅修的平和与思考的深度。
- 羡师终不及:表达对师父的敬仰与自愧不如的情感。
- 湘浪渌茫茫:象征广阔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琐碎比作春风的狂妄,强调内心的稳定。
- 对仗:诗中“午饭孤烟”“宵禅大石”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与对师父的敬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钵:象征僧人的简单生活和修行的专注。
- 孤烟:代表孤独的思考和内心的宁静。
- 大石:象征稳重和坚韧,禅修的场所。
- 湘浪:象征自然的广阔与心灵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铁钵”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简单修行
- C. 美食
- D. 权力
-
诗人对春风的态度是?
- A. 喜爱
- B. 不屑
- C. 谨慎
- D. 依赖
-
诗的最后一句“湘浪渌茫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广阔与无尽
- C. 消极
- D. 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题西林壁》 苏轼
诗词对比
《送僧之湖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独处时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悟。贯休通过对僧人的描述,强调了修行的宁静,而李白则通过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反思,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