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匡山山长二首》
时间: 2025-01-01 13:0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
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
杉罅龙涎溢,潭坳石发多。
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
见说面前峰,寻常醉亦登。
雨馀多菌出,烧甚古崖崩。
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
闻名多岁也,常恨不飞腾。
白话文翻译
在白石峰的中段,您在那儿好吗?
卷起帘子就能看到大瀑布,常常遗憾不及他。
杉树间的龙涎在流淌,潭水边的石头多得很。
我皇帝在草泽中寻觅,怎么能和谢安相提并论呢?
听说那座峰就在眼前,喝酒时常常也会去登顶。
雨过之后,很多菌类长出来,烧什么的都从古老的崖壁上崩落。
寻找诗句曾冲撞过老虎,耕田一半是僧人。
听说这位名人已经很多年了,常常遗憾自己无法腾飞。
注释
- 白石峰:指的是山的名称,象征高耸入云的自然景观。
- 先生:在此可能指代某位高人或隐士。
- 卷帘:指的是打开帘子,象征着视野的开阔与心境的释放。
- 龙涎:古代指一种香料,象征着珍贵的自然产物。
- 吾皇:指代皇帝,可能是诗中的自谦之言。
- 谢安:东晋名士,以淡泊名利著称,此处用以对比自己的境遇。
- 觅句:寻找诗句,反映诗人的创作追求。
- 飞腾:比喻追求更高的理想和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912年),唐代诗人,字子真,号澄江,生于今陕西。贯休以诗、文、书法著称,尤其在山水诗和抒情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贯休隐居山林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高人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与不满。诗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反映了他与当时社会名士的比较,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贯休的《怀匡山山长二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中“白石峰之半”开篇即以自然景色引入,展现出诗人那种与世无争的洒脱。通过“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诗人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向往,似乎在对比自己与更伟大存在的差距。
在后面的“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中,贯休不仅提及名士谢安,亦暗示了对流俗的反思与自我否定。诗中“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则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及隐居生活的态度,既有对世俗的逃避,又有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整首诗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贯休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独特领悟。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以此抒怀,显得尤为珍贵,反映出他对人生态度的深沉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石峰之半,先生好在么:诗人问候隐士,表达对自然景色的向往。
- 卷帘当大瀑,常恨不如他:感叹自己所见之美景或许不及他人所见之壮丽。
- 杉罅龙涎溢,潭坳石发多: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山林的丰盈与神秘。
- 吾皇搜草泽,争奈谢安何:通过提及历史名士,表明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自省。
- 见说面前峰,寻常醉亦登:展现诗人对饮酒作乐、享受自然的渴望。
- 雨馀多菌出,烧甚古崖崩:描绘雨后山林的生机与变化,反映自然的生命力。
- 觅句曾冲虎,耕田半为僧:表达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及隐居生活的理想。
- 闻名多岁也,常恨不飞腾:感慨自己虽有名气却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觅句曾冲虎”,将寻找诗句比作冲撞猛虎,强调其艰难与风险。
- 对仗:全诗句式工整,形成对比,如“雨馀多菌出,烧甚古崖崩”。
- 意象:自然意象丰富,山、石、雨、菌等,构成诗人心中理想的自然图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自我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从而展现出一种哲学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白石峰:象征崇高,不可攀登的理想。
- 大瀑布:代表壮丽的自然景观,令人神往。
- 龙涎:象征稀有与珍贵的精神食粮。
- 杉树、潭水:与自然亲密接触,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石峰”象征什么? A. 崇高理想
B. 现实生活
C. 名士追求
D. 低谷生活 -
“吾皇搜草泽”中的“吾皇”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一位高人
C. 皇帝
D. 谢安 -
诗中提到的“寻常醉亦登”指代什么行为? A. 喝酒作乐
B. 登山游玩
C. 隐居生活
D. 创作诗词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贯休的《怀匡山》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雅趣,但王维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贯休则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对比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