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水秋深碧如黛,乱石纵横泻鸣濑。清明见底不留尘,日射澄沙动玑贝。南山秋风已萧瑟,倒影上下迷空翠。何当载酒纵扁舟,一尺鲤鱼寒可鲙。
白话文翻译:
洛水在深秋时节呈现出碧绿如黛的颜色,水中的乱石纵横交错,水流激荡发出响声。水清澈见底,不留下一丝尘埃,阳光照射下,水底的沙石仿佛在移动,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南山的秋风已经带来了萧瑟之感,山影倒映在水中,上下交错,迷离着空翠的颜色。何时能够带着酒,放纵地划着小船,享受那寒冷中可以切片的鲤鱼。
注释:
- 洛水:指流经洛阳的洛河。
- 碧如黛:形容水色深绿如墨。
- 鸣濑:水流激石发出的响声。
- 澄沙:清澈的沙石。
- 玑贝:珍珠。
- 萧瑟:形容秋风带来的凄凉感。
- 空翠:指山色苍翠。
- 鲙:切细的鱼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洛水秋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张耒可能身处洛阳,对洛水的秋景产生了深刻的感受,从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洛水秋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色的深绿、水流的激荡、水底的清澈以及山影的迷离。诗中“碧如黛”、“鸣濑”、“澄沙动玑贝”等词句,生动地展现了洛水的美丽和动感。后两句“何当载酒纵扁舟,一尺鲤鱼寒可鲙”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放下世俗的束缚,享受自然和美食带来的乐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水秋深碧如黛”:描绘洛水在深秋时节的深绿色,如墨一般。
- “乱石纵横泻鸣濑”:形容水流经过乱石,发出响声。
- “清明见底不留尘”:水清澈见底,不留下尘埃。
- “日射澄沙动玑贝”:阳光照射下,水底的沙石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
- “南山秋风已萧瑟”:南山的秋风带来了凄凉感。
- “倒影上下迷空翠”:山影倒映在水中,上下交错,迷离着苍翠的颜色。
- “何当载酒纵扁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带着酒,划着小船。
- “一尺鲤鱼寒可鲙”:享受那寒冷中可以切片的鲤鱼。
修辞手法:
- 比喻:“碧如黛”比喻水色深绿如墨。
- 拟人:“澄沙动玑贝”赋予沙石以生命,仿佛在移动。
- 对仗:“清明见底不留尘,日射澄沙动玑贝”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洛水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如黛:形容水色深绿如墨。
- 鸣濑:水流激石发出的响声。
- 澄沙:清澈的沙石。
- 玑贝:珍珠。
- 萧瑟:形容秋风带来的凄凉感。
- 空翠:指山色苍翠。
- 鲙:切细的鱼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如黛”形容的是什么? A. 山色 B. 水色 C. 天空
- “鸣濑”是指什么? A. 水流的声音 B. 鸟鸣声 C. 风声
- “澄沙动玑贝”中的“玑贝”指的是什么? A. 石头 B. 珍珠 C. 贝壳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A. 名利 B. 自由生活 C. 富贵
答案:1. B 2. A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表达了隐逸之情。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洛水》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但张耒的诗更注重对水色的描绘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表达隐逸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山水诗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山水诗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