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将军赴定州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白话文翻译:
将军的旌旗在汉朝的天空下高高飘扬,远赴千里之外握住武器。
春天的景色在边境已经消逝,黄云在塞外弥漫。
战鼓声悲凉,传遍荒漠,烽火台与长河隔绝。
不要断绝前往阴山的路,天骄已经请求和谈。
注释:
字词注释:
- 双旌:指将军的旗帜。
- 汉飞将:指汉朝的将军,象征着英勇。
- 横戈:竖起的武器。
- 春色临边尽:春天的景色在边境消失。
- 鼓鼙:战鼓。
- 烽戍:烽火台和防守的地方。
- 阴山:位于北方的山脉。
- 天骄:指优秀的英雄或统治者。
典故解析:
- 汉飞将:古代汉朝的将领,代表着英勇和忠诚,常用以象征将士的奋勇向前。
- 阴山:在中国历史上,阴山是多个重要战争的发生地,具有战略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约公元810年-约公元860年),唐代诗人,字子元,号清虚,出身于书香门第,以诗才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盛世,但边疆依然动荡不安,诗人以将军出征为背景,表达对国家安宁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牺牲。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悲凉。开头两句描绘了将军出征的场景,双旌高飞,象征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将士的英勇。接着,诗人通过“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描绘了边塞的萧条,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阴霾的黄云,暗示着战争的压迫和对和平的渴望。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描写,增强了战争的紧迫感和悲凉感。鼓声传遍荒漠,烽火隔着长河,形成了辽阔的空间感,展现了战斗的艰苦与孤独。
最后两句“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希望战争能够结束,和平能重临,路不能断绝,象征着对将士的关心与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旌汉飞将:描绘将军的英姿,象征着国家的力量。
- 万里授横戈:强调出征的远方与决心。
- 春色临边尽:边境的春天已过,反映战争对自然的影响。
- 黄云出塞多:黄云象征着战争的压迫与不安。
- 鼓鼙悲绝漠:战鼓声在荒漠中回响,带来悲凉的氛围。
- 烽戍隔长河:烽火台与长河的遥远,象征战乱的隔阂与无法沟通。
- 莫断阴山路:希望与和平的道路不应被割断。
- 天骄已请和:暗示对和平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如“黄云”、“春色”,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的关心和对家国未来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旌:将军的象征,代表勇敢与忠诚。
- 春色:象征生机与希望,表示战争带来的破坏。
- 黄云:象征战争的阴霾。
- 鼓鼙:象征战争的声音,带来悲伤。
- 阴山:象征战略与和平之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色临边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和平的希望
- B. 战争带来的悲凉
- C. 自然的美丽
-
“莫断阴山路”意指:
- A. 不要断绝和平的希望
- B. 继续战争
- C. 阻止将军出征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夜泊牛津》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送李将军赴定州》更加突出对战争的悲凉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共鸣。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残酷,但《送李将军赴定州》更加关注将士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