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头鸣四注,征人逐贰师。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
湍高飞转驶,涧浅荡还迟。
前旌去不见,上路杳无期。
白话文翻译:
在陇头水边,水声潺潺如鸣四注,征战的士兵追赶着敌军。羌笛悠扬而流畅,胡笳声与水声交织,显得悲伤而凄凉。湍急的水流高飞转向,山涧的水浅荡漾着却缓缓而迟。前方的旗帜已经消失不见,上路似乎没有尽头,令人感到无比渺茫。
注释:
- 陇头:指的是陇山的山头,表明地点。
- 四注:指水流声的四处涌动。
- 逐贰师:逐:追赶,贰师:指敌军(“贰”有“二”的意思,可能是指敌军的分队,或者指敌军的数量)。
- 羌笛:羌族的乐器,声音悲凉。
- 胡笳:胡人所吹的乐器,通常与战争、民族关系相关。
- 湍高飞转驶:形容水流急速而转向。
- 涧浅荡还迟:形容山涧水流较浅,流动缓慢。
- 前旌:前方的军旗。
- 杳无期:杳:渺茫,无期:没有期限,表示前途不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正见,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他的诗风多为抒情,常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身处征战边缘,借水声和乐器声描绘出战场的悲凉与无奈,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陇头水二首 其一》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音乐意象,营造出一种忧伤而苍凉的氛围。诗首句“陇头鸣四注”即以水声开启,仿佛在诉说着战争带来的无尽哀愁。接着,诗人通过“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的描写,使音乐与水流交融,形成一幅悲壮的画面,体现出士兵在征战中的孤独与无奈。
第三句“湍高飞转驶,涧浅荡还迟”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的流动与士兵内心的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战争的迅猛与个体命运的无力。最后一句“前旌去不见,上路杳无期”更是将这种迷茫感推向极致,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无望。
整体来看,张正见的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陇头鸣四注:水声的鸣响,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也隐喻着战争的召唤。
- 征人逐贰师:征人追赶敌军,表现出战争的紧迫感。
- 羌笛含流咽:羌笛的声音流淌而下,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情感。
- 胡笳杂水悲:胡笳声与水声交织,增强了悲伤的气氛。
- 湍高飞转驶:水流的急促与不可控,象征着战争的混乱。
- 涧浅荡还迟:水流缓慢,暗示士兵的无奈与迷茫。
- 前旌去不见:前方的军旗已不见,象征着希望的消失。
- 上路杳无期:未来的路途无尽,表达出对战争结果的无知与恐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水流描写得有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类的命运,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惘,展现了士兵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助,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悲伤情绪。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命运的无常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亦是战争的悲鸣。
- 羌笛与胡笳:代表不同民族的音乐,显示出战争的多重文化背景以及悲伤情绪。
- 旌旗:象征希望与征途,失去旌旗则意味着失去方向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陇头鸣四注”中的“鸣”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水声
C. 战争的号角
D. 风声 -
“羌笛含流咽”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宁静
D. 激昂 -
诗的最后一句“上路杳无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失望
C. 无奈
D. 快乐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马篇》:同样表达战争的悲壮与无奈。
- 《夜泊牛渚怀古》:描绘战乱后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均有描绘自然景象,但王之涣的作品更多表达了胸怀壮志,而张正见则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对战争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鉴赏》
- 《古诗词研究与分析》
-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