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
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
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
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舞蹈之美。荆台上轻盈的舞姿如云雨般轻盈,舞者的衣裳一半被云雾遮掩。舞者的纤腰在轻盈的舞动中似乎快要折断,衣袖轻飘欲飞,宛如在空中翩翩起舞。雾气中,红色的踯躅花轻轻摇曳,微风中,紫色的蔷薇花显得格外娇艳。这样的舞姿和美态,难以在俗世中找到同样的弟子。
注释:
- 荆台:指的是古代的舞台或表演场所,荆指荆条,台指高台,寓意轻盈的舞姿。
- 妙舞:形容舞姿优美。
- 罗衣:轻薄的衣服,多用于形容舞者的服装。
- 袅袅:轻柔而缠绵的样子。
- 褰褰:形容衣袖轻盈飘扬的样子。
- 踯躅:一种红色的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蔷薇:紫色的花,通常象征美丽和爱情。
- 传新态:传递新的风姿和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字子真,号怀古,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多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祜游历江南或参加某种文艺活动时,受到了舞蹈表演的启发。唐代是文艺繁荣的时代,舞蹈艺术尤其受到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舞姿为主题,展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开头的“荆台呈妙舞”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舞蹈场景,舞者如同云雨般轻盈,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接下来的“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则进一步强调了舞者的灵动,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美。诗中运用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红色的踯躅与紫色的蔷薇相映成趣,又有细腻的风与雾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缥缈的氛围。
末尾一句“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则引人深思,表达了对舞者独特风姿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间少有同类的惋惜之情。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稀有才华的渴望,使整首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美丽上,更升华为一种对艺术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荆台呈妙舞”:荆台上展现出优美的舞姿。
- “云雨半罗衣”:舞者的衣服如同云雨般轻柔,似乎被半遮挡。
- “袅袅腰疑折”:舞者的腰肢轻盈,似乎在舞动中快要折断。
- “褰褰袖欲飞”:衣袖轻盈飘扬,宛如在空中飞舞。
- “雾轻红踯躅”:轻雾中,红色踯躅花轻轻摇曳。
- “风艳紫蔷薇”:微风中,紫色蔷薇花显得格外鲜艳。
- “强许传新态”:这种舞姿和美态,难以在俗世中找到同样的弟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舞者的姿态比作云雨,增强了舞蹈的轻盈感。
- 拟人:将花朵赋予生命,形容其摇曳生姿。
- 对仗:如“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舞蹈艺术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生活中的稀有与珍贵。
意象分析:
- 荆台:象征着舞蹈的空间,舞动的场景。
- 云雨:象征轻盈、柔和的舞姿。
- 衣袖:代表舞者的装束,显示出舞蹈的动感。
- 踯躅与蔷薇:花卉意象象征美丽和生命的绚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荆台”指的是: A. 一种花
B. 舞台
C. 一种乐器 -
“褰褰袖欲飞”中“褰褰”形容的是: A. 舞者的舞姿
B. 衣袖的状态
C. 风的力度 -
本诗主要描绘的主题是: A. 战争
B. 舞蹈之美
C.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张祜的《舞》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涉及舞蹈和自然的意象,但张祜侧重于舞蹈的轻盈与美感,而李白则更聚焦于山水的雄伟与壮丽,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