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惠山寺(一作常州无锡县惠山寺)》

时间: 2024-09-19 21:20:36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处空旷的寺庙,曾经的主人不知去向,门前冷落,偶尔有客人经过。泉水的声音渐渐消失在池塘的尽头,山色在楼阁上显得愈加苍翠。小洞中生长着斜斜的竹子,重重的台阶旁夹杂着细细的莎草。诗人热切地望向城市,听着暮钟与云水的交融声。

注释:

  • 旧宅:指的是曾经有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暗示着过去的繁荣。
  • 空门:形容门前冷清、无人来往的景象。
  • 泉声到池尽:泉水的声音带着渐渐远去的感觉,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山色上楼多:形容山的色彩在楼阁上显得更加浓郁。
  • 小洞:指寺庙内的小洞穴。
  • 斜竹:生长在小洞里的竹子,形状倾斜,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
  • 重阶夹细莎:重重的台阶之间夹杂着细草,描绘出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
  • 殷勤:热切地,形容诗人情感的投入。
  • 暮钟和:指晚钟的声音与云水相融,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字子和,唐代诗人,生于盛唐,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朝,反映了诗人对空寂寺庙的感慨,可能是他旅行时所见,也可能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展现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张祜的《题惠山寺》以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空旷静谧的寺庙景象,诗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首联“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开篇便引入一个孤独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情感。随着诗句的推进,泉水的声音、山色的变化、小洞中的竹子,逐渐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静谧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细节描写上,诗人通过“重阶夹细莎”的意象,表现出人迹罕至的幽静;而“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则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宁静结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宅人何在:感叹昔日的繁华已不再,主人踪影全无。
  • 空门客自过:冷落的寺庙里,偶尔经过的行人显得格外孤独。
  • 泉声到池尽:泉水的声音如同时光的流逝,渐渐消失在池塘的尽头。
  • 山色上楼多:山的色彩愈加浓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小洞生斜竹:小洞中生长的竹子,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
  • 重阶夹细莎:重重的台阶上夹杂着细草,描绘出岁月的痕迹。
  • 殷勤望城市:诗人用心去观察城市的变化,表达出对生活的关注。
  • 云水暮钟和:晚钟声与自然的声音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泉声”“山色”等自然景物比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对仗:如“重阶夹细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音律感。
  • 拟人:泉声和钟声仿佛在与人对话,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诗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忧伤,充满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旧宅: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与失落。
  • 空门:体现出孤独与冷清。
  • 泉声:象征着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山色: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斜竹: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和谐。
  • 细莎:反映了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生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祜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元代

  2. 诗中“旧宅人何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开心
    B. 失落
    C. 愤怒
    D. 疲惫

  3. “重阶夹细莎”中“细莎”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草
    B. 一种花
    C. 一种树
    D. 一种虫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强调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 李白《夜泊牛津》:诗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张祜的失落之情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