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日本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为你焚香祝祷,希望你能在海上灵验,梦中顺利前行。你若能顺利到达日本,那就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无生无死,得失都不重要。看到黄山的火焰燃烧,听到停泊的船只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想起夷王的礼遇,依然会前往上寺去迎接你。
注释:
字词注释:
- 焚香:点燃香料以祈福或祭祀。
- 祝海灵:祝愿海神保佑。
- 开眼:指梦中启程,象征开始一段旅程。
- 得达:顺利到达的意思。
- 无生可作轻:无生无死,得失都无所谓。
- 流黄山火著:黄山的火焰燃烧。
- 碇石:停船的石头,象征海港。
- 索雷鸣: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形容船只的响动。
- 夷王:指异国的王者,可能是日本的统治者。
典故解析:
- 海灵:在古代文化中,海神是掌管海洋和航行安全的神灵。
- 夷王:古代对外族统治者的称谓,表明诗人与日本的文化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字惟清,号惟白,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12年。贯休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对佛教的深厚理解而闻名,作品多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送别一位僧人归日本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诗中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诗歌鉴赏:
《送僧归日本》一诗,运用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开头以焚香祈愿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虔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海神的恭敬与期盼。诗中提到的“梦中行”,不仅暗示了僧人即将开启的旅途,更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仿佛在说,人生的旅程就像梦一般,变幻无常。
接着,诗人通过“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深入探讨了生死与得失的哲学,表明在生命的旅途中,真正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体验与领悟。最后的“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交流的重视,以及对友人归国后可能受到的礼遇的向往,折射出一种友好与包容的精神。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巧妙,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有深邃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贯休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焚香祝海灵”:表示诗人为友人祈愿海神保佑,开篇即设定了祝福的基调。
- “开眼梦中行”:暗示即将出发的旅途,赋予旅程一种梦幻的色彩。
-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通过对生死的反思,表达了人生无常的哲理,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
-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描绘了海上景象,增强了诗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文化交流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程比作梦,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在“焚香祝海灵”与“想到夷王礼”中,形成了和谐的对称。
- 拟人:使得“海灵”似乎有意志,能够听到祈愿,增添神秘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无常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象征祈愿与祝福。
- 海:象征旅途与未知。
- 梦:代表人生的变幻。
- 火:象征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 石:象征稳固与依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焚香祝海灵”中“海灵”指的是: A. 海神
B. 海洋
C. 海鸥
D. 海浪 -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中的“生”主要指: A. 生命
B. 生意
C. 生气
D. 生存 -
诗人的愿望是希望友人: A. 快速回国
B. 平安顺利
C. 永不再见
D. 留在中国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祝愿。
诗词对比:
- 《送元二使安西》与《送僧归日本》都涉及送别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后者则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考和文化交流的意蕴。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