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写经僧楚云》

时间: 2025-01-19 15:49:56

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写经僧楚云
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写经僧人为了书写《灵山九会文》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剥去手上的皮肤,流出鲜血,这样的痛苦真是何必呢?十根手指都浸透了汗水,最终写成了七卷经文,但之后却再也没有人来向他求法。

注释:

  • 剔皮:剥去皮肤。这里比喻书写经文时的辛苦。
  • 刺血:流血。形容写经时的艰辛。
  • 灵山九会文:指《法华经》的内容,灵山是指佛教中著名的灵山胜境,九会文是指该经文的九个部分。
  • 沥干:渗出,流尽。形容书写时的辛苦付出。
  • 七轴:指七卷经书。这里强调了写作的数量和艰难。
  • 求法:向僧人请教佛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著名诗人、僧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佛教为题材,表达对人生、修行的思考。贯休的作品多关注个体的精神追求与哲学思考,具有浓厚的禅宗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上对佛教的重视与传播,让写经僧人得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诗中反映了写经僧人所经历的艰辛,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执着与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写经僧人为了传承和弘扬佛教经典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开头“剔皮刺血诚何苦”,通过对身体摧残的描写,突显出写经过程中的非凡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接下来的“十指沥干终七轴”,不仅展现了写经的繁重与艰辛,同时也象征着信仰的坚定与执着。最后一句“后来求法更无君”,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僧人在倾尽心血之后,依然孤独与无奈的现状,令人感到一丝悲伤。

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又融入了对信仰深刻的反思,揭示了在追求精神信仰的路上,往往伴随着孤独和无奈。贯休通过对写经僧人辛苦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之艰,反映出宗教信仰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剔皮刺血诚何苦:开头直接表达了写经僧人所承受的痛苦,剥皮流血的比喻强调了过程的艰难。
  2. 为写灵山九会文:指出写经的目的,强调了《灵山九会文》的重要性。
  3. 十指沥干终七轴:形象地描绘了写经的成果与付出,十个手指都因书写而流汗,最终成就了七卷经文。
  4. 后来求法更无君:结尾揭示了结果,尽管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但却没有人来向他求教,表现了僧人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剔皮刺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写经的艰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十指沥干”来夸大写经的辛苦程度,反映出写经的艰难。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写经的艰辛与求法的孤独,表达了对信仰追求的执着与对人世冷暖的感慨,展现了个人在宗教信仰道路上的苦乐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剔皮:象征着对信仰的牺牲与奉献。
  • :代表着痛苦与心血。
  • 经文:象征着智慧和精神的传承。
  • 孤独: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对信仰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山九会文”是指哪个经典? A. 《法华经》
    B. 《金刚经》
    C. 《心经》
    D. 《大乘起信论》

  2. “剔皮刺血诚何苦”的含义是? A. 形容写经的快乐
    B. 形容写经的艰辛
    C. 形容写经的速度
    D. 形容写经的数量

  3. 诗中最后一句“后来求法更无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悦
    B. 孤独与无奈
    C. 希望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赠写经僧楚云》与《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与信仰中的挣扎,但《春望》侧重于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忧愁,而《赠写经僧楚云》则更多地表现了信仰的孤独和精神追求的艰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