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
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白话文翻译:
登高望远,看到烽火的烟雾,谁说边塞的尘土已经飞扬?
王城富饶而快乐,为什么不去追求光辉的事业呢?
不要说太阳已经落山,见面的时候恐怕会很少。
希望你能铭记这些,点亮蜡烛在夜里归来。
我歌唱的时候虽然感动,还是独自泪湿衣衫。
注释:
字词注释:
- 烽火:指烽烟火光,古代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
- 塞尘:边境地区的灰尘,这里隐喻战争带来的动荡。
- 曷不:为什么不。
- 光辉:指光彩的事业或伟大的理想。
- 夜中:夜晚。
- 感:感动、触动。
典故解析:
“烽火”常用于描述战争的紧张气氛,源于古代烽火台的信号传递。而“秉烛夜中归”则隐喻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希望团聚,表现出一种对于理想和友情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古文运动,以其清新俊逸的文风和深邃的哲理著称。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盛世背景下,反映了边塞地区的动荡与内地安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朋友团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烽火》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以“烽火”开篇,象征着战乱与动荡,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诗的前两句通过对王城的描写,展示了富饶与快乐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光辉事业的追求的反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接下来的“勿言日已暮”一句,诗人提醒朋友不要因时间的流逝而感到生活的无望,反而要珍惜相聚的时光。此句带有一种悲凉的情感,显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而“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朋友归来的期待,流露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最后两句“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在歌唱中感动自己,却又因独自一人而流泪,表现出对友谊的渴望与人生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情感的层层递进,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体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高望烽火:诗人登高远望,看到边塞的烽火,暗示战争的消息。
- 谁谓塞尘飞:反问,谁说边塞的尘土已经飞扬,意在强调战争的严峻。
- 王城富且乐:描绘内地的富饶与快乐生活。
- 曷不事光辉:质疑为何不去追求理想与事业。
- 勿言日已暮:劝说朋友不要因时间的流逝而放弃希望。
- 相见恐行稀:担心未来见面的机会会减少。
- 愿君熟念此:希望朋友能够铭记这些话。
- 秉烛夜中归:象征希望朋友在黑暗中坚持归来。
- 我歌宁自感:表达自己在歌唱中感动。
- 乃独泪沾衣:因孤独而流泪,表现内心深处的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烽火象征战乱。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强调诗人对现状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友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思和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动荡。
- 王城:象征安宁、富饶。
- 烛光:象征希望、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a. 富饶
b. 战乱
c. 友谊 -
“勿言日已暮”意在告诫什么?
a. 不要放弃希望
b. 不要回家
c. 不要再唱 -
诗中“秉烛夜中归”的意思是?
a. 白天归来
b. 在黑暗中归来
c. 不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影响,但韩愈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