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32:09

恃何颜色漫狂颠,虽取花名未敢怜。

寒士衣裳思挟纩,相公帘幕欲漫天。

吹嘘不起春泥上,撩乱无端老鬓边。

一种当门小儿子,傍风因日弄轻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恃何颜色漫狂颠,虽取花名未敢怜。 寒士衣裳思挟纩,相公帘幕欲漫天。 吹嘘不起春泥上,撩乱无端老鬓边。 一种当门小儿子,傍风因日弄轻圆。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杨花的飘逸与不受重视的境遇。诗中,杨花虽然名为花,却无人怜爱,它如同寒士般渴望温暖,又如相公的帘幕般欲覆盖天空。杨花落在春泥上无法吹起,又在老者的鬓边撩乱无端。最后,它像门前的小儿子一样,随风日轻柔地玩耍。

注释:

字词注释:

  • 恃何颜色:凭什么颜色。
  • 漫狂颠:随意狂放。
  • 未敢怜:无人怜爱。
  • 寒士衣裳:比喻杨花如寒士般贫寒。
  • 思挟纩:渴望温暖。
  • 相公帘幕:比喻杨花如相公的帘幕。
  • 吹嘘不起:无法被风吹起。
  • 撩乱无端:无端地扰乱。
  • 一种:一样。
  • 当门小儿子:比喻杨花如门前的小儿子。
  • 傍风因日:随风日。
  • 弄轻圆:轻柔地玩耍。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杨花比作寒士和相公的帘幕,形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的诗文书画皆有很高成就,尤以山水画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杨花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杨花飘零无依的同情,同时也可能隐含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杨花为题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和境遇。诗中,“恃何颜色漫狂颠”一句,既描绘了杨花的飘逸姿态,又暗示了其不受重视的命运。“寒士衣裳思挟纩”与“相公帘幕欲漫天”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达了杨花渴望温暖的情感,后者则展现了其覆盖天空的宏大志向。后两句“吹嘘不起春泥上,撩乱无端老鬓边”则进一步以杨花的无奈和扰乱,抒发了作者对杨花命运的同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杨花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微小事物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恃何颜色漫狂颠”:杨花凭什么颜色随意狂放,描绘了杨花的飘逸姿态。
  2. “虽取花名未敢怜”:虽然名为花,却无人怜爱,暗示了杨花的孤独。
  3. “寒士衣裳思挟纩”:比喻杨花如寒士般渴望温暖,表达了杨花的情感。
  4. “相公帘幕欲漫天”:比喻杨花如相公的帘幕,欲覆盖天空,展现了杨花的宏大志向。
  5. “吹嘘不起春泥上”:杨花落在春泥上无法被风吹起,表达了杨花的无奈。
  6. “撩乱无端老鬓边”:杨花在老者的鬓边无端地扰乱,抒发了作者对杨花命运的同情。
  7. “一种当门小儿子”:比喻杨花如门前的小儿子,形象生动。
  8. “傍风因日弄轻圆”:杨花随风日轻柔地玩耍,描绘了杨花的活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杨花比作寒士和相公的帘幕,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和境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寒士衣裳”与“相公帘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杨花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微小事物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杨花飘零无依的同情。诗中隐含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温暖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花:诗中的主要意象,象征着飘逸、孤独和无奈。
  • 寒士:比喻杨花如寒士般渴望温暖。
  • 相公帘幕:比喻杨花如相公的帘幕,欲覆盖天空。
  • 春泥:杨花落在春泥上无法被风吹起,表达了杨花的无奈。
  • 老鬓:杨花在老者的鬓边无端地扰乱,抒发了作者对杨花命运的同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士衣裳思挟纩”一句,杨花被比喻为什么? A. 寒士 B. 相公 C. 小儿子 D. 春泥 答案:A

  2. 诗中“相公帘幕欲漫天”一句,杨花被比喻为什么? A. 寒士 B. 相公 C. 小儿子 D. 春泥 答案:B

  3. 诗中“吹嘘不起春泥上”一句,表达了杨花的什么情感? A. 渴望温暖 B. 宏大志向 C. 无奈 D. 活泼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杨花的飘零,抒发了对过往的怀念。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沈周的《杨花二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以杨花为题材,但沈周的诗更多地表达了杨花的孤独和无奈,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抒发了对过往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周诗集》:收录了沈周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