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二首》
时间: 2025-01-04 07:1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花二首 沈周 〔明代〕
扑面吹衣雪点晴,乱纷纷地亚夫营。 借风为力终无赖,与水何缘却托生。 看雀啅金新蕊破,爱蜂撩玉小团轻。 踏歌女子空连臂,唤不归来信薄情。
白话文翻译:
像雪花一样扑面而来,吹动衣裳,晴天里点点如雪。 纷乱无序地飘落,仿佛亚夫的军营。 借助风力终究不可靠,与水有何缘分却能托生。 看着雀鸟啄食新开的金色花蕊,喜爱蜜蜂轻触玉般的小团花。 踏歌的女子们空自连臂而舞,呼唤不回,真是薄情。
注释:
- 扑面吹衣:形容杨花如雪花般飘落,触碰到人的脸和衣服。
- 雪点晴:比喻杨花在晴天中飘落,如同雪花。
- 亚夫营:指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军营,这里比喻杨花纷乱无序的景象。
- 借风为力:指杨花依赖风力飘散。
- 无赖:不可靠,不持久。
- 与水何缘:指杨花与水的关系,可能指杨花落水后能生根发芽。
- 啅金新蕊:啄食新开的金色花蕊的雀鸟。
- 撩玉小团:蜜蜂轻触玉般的小团花。
- 踏歌女子:指边唱歌边跳舞的女子。
- 空连臂:空自连臂而舞,形容女子们徒劳地呼唤。
- 信薄情:形容杨花无情,不回应人们的呼唤。
诗词背景: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的诗画风格深受宋元文人画影响,主张“诗画同源”,其诗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杨花二首》可能是沈周在观察杨花飘落的景象时,有感而发所作,通过杨花的飘落来抒发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沈周的《杨花二首》以杨花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杨花飘落的美丽与无奈。诗中“扑面吹衣雪点晴”一句,以雪喻杨花,形象地描绘了杨花在晴天中飘落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借风为力终无赖”则表达了杨花依赖风力飘散的无奈,暗示了人生中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后两句通过对雀鸟和蜜蜂的描绘,进一步以动衬静,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首句“扑面吹衣雪点晴”,通过比喻将杨花比作雪花,形象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
- 第二句“乱纷纷地亚夫营”,以亚夫的军营比喻杨花纷乱无序的飘落,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第三句“借风为力终无赖”,表达了杨花依赖风力飘散的无奈,暗示了人生中某些不可控的因素。
- 第四句“与水何缘却托生”,探讨了杨花与水的关系,可能指杨花落水后能生根发芽,寓意生命的循环。
- 第五句“看雀啅金新蕊破”,通过对雀鸟啄食新开花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第六句“爱蜂撩玉小团轻”,以蜜蜂轻触花朵的情景,进一步以动衬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最后两句“踏歌女子空连臂,唤不归来信薄情”,通过女子们徒劳的呼唤,表达了杨花无情,不回应人们的情感,寓意人生的无奈和薄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扑面吹衣雪点晴”,将杨花比作雪花,形象生动。
- 拟人:如“借风为力终无赖”,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看雀啅金新蕊破,爱蜂撩玉小团轻”,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杨花飘落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杨花的飘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诗人通过对杨花的细腻描绘,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杨花:作为全诗的中心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雪花:比喻杨花,增强了杨花飘落的美丽和清新感。
- 亚夫营:比喻杨花纷乱无序的飘落,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雀鸟和蜜蜂:通过对它们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扑面吹衣雪点晴”一句,将杨花比作什么? A. 雪花 B. 雨点 C. 柳絮 D. 棉絮
-
“借风为力终无赖”一句表达了什么? A. 杨花依赖风力飘散的无奈 B. 杨花自由飘散的快乐 C. 杨花不受风力影响 D. 杨花与风力无关
-
诗中“踏歌女子空连臂”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杨花的飘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沈周的《杨花二首》都以杨花为题材,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沈周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周诗集》:收录了沈周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沈周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