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01:12

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

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

今日忽蒙天子召,自惭惊动国中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
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
今日忽蒙天子召,自惭惊动国中人。

白话文翻译:

捡拾遗失之物,皇帝知道其难得,官位紧张才能微薄,我恐怕承受不起。正如中朝之中绝无亲友,九华山下突然得到诏令征召。
身在三千里外的微臣,二十年来随意生活。今日忽然蒙受天子的召唤,心中惭愧,惊动了国中的人们。

注释:

  • 拾遗:指的是补救或收拾遗失的东西,这里暗指文学或历史中的遗失之事。
  • 帝侧:指皇帝的身边、旁边。
  • 官紧才微:官位紧迫但才华微薄。
  • 中朝:指的是当时的朝廷。
  • 九华山:实指地名,此处借用以表明遥远和隐秘。
  • :指皇帝的命令。
  • 微臣:是自谦的说法,表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因其诗歌多以抒情见长,作品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其创作风格受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文人们对被召入朝廷的渴望与忐忑之情普遍存在。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反映出对官场的复杂心态和对个人能力的自我怀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召”字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提到“拾遗”,暗示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与对机遇的珍惜。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愈发明显,尤其是“今日忽蒙天子召”,突显了他内心的惊愕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距离的描绘,呈现了诗人与朝廷的隔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三千里外一微臣”,既表达了地理上的遥远,也象征着他在朝廷中的渺小与无力。后半部分的“自惭惊动国中人”,更是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他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层次分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对权力的敬畏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拾遗帝侧知难得:诗人以“拾遗”开篇,说明自己被召入朝廷的机会极为难得。
  • 官紧才微恐不胜:自谦其才能微薄,担忧无法胜任官职。
  • 好是中朝绝亲友:居于中朝却无亲友相助,心中感到孤独。
  • 九华山下诏来征:遥远的九华山下接到皇帝的诏令,强调了距离与不易。
  • 三千里外一微臣: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与朝廷的距离感。
  • 二十年来任运身:表达了诗人二十年来的随意生活,未曾参与朝政。
  • 今日忽蒙天子召:突显出突然被召的意外与紧张。
  • 自惭惊动国中人:感到惭愧,认为自己影响了国家的安定,揭示了他的谦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官紧才微”与“自惭惊动”,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比喻:将自身的微不足道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被召的忐忑与自责,反映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表达了对命运、权力、责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拾遗:象征着对机会的珍惜与对过去的反思。
  • 九华山:代表遥远的距离与神秘感,象征着对朝廷生活的向往与恐惧。
  • 微臣:象征着诗人在权力中心的渺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拾遗”指的是什么? A. 捡拾遗失的物品
    B. 补救历史遗失的事物
    C. 追忆往昔的情感
    D. 以上皆是

  2. 诗人对自己才能的态度是?
    A. 自信
    B. 自谦
    C. 骄傲
    D. 无所谓

  3. “三千里外一微臣”中的“三千里”象征什么?
    A. 实际距离
    B. 心理距离
    C. 时间的漫长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感慨,但侧重于友情与离别的情感。
  • 杜甫的《春望》:则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个人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