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掌法遵条常谨守》

时间: 2025-01-17 08:37:47

掌法遵条常谨守,饶人蕴德尤先。

孝心自许合神天。

长长能后已,永永瞻家缘。

便是修行真宝路,正端无党无偏。

放开心月照金莲。

馨香冲碧汉,堪献大罗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掌法遵条常谨守
王哲 〔元代〕

掌法遵条常谨守,饶人蕴德尤先。
孝心自许合神天。
长长能后已,永永瞻家缘。
便是修行真宝路,正端无党无偏。
放开心月照金莲。
馨香冲碧汉,堪献大罗仙。

白话文翻译:

遵守规矩,谨慎行事,宽厚待人,积德为先。
对父母的孝心自然能与天神相合。
长久地能够自我反省,永远关注家庭的缘分。
这便是修行的真正道路,公正无私,没有偏见。
心中放开心月,照耀着金莲。
芬芳的香气直冲碧空,足以献给大罗天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掌法:指掌握法律或规矩。
  • 蕴德:积累德行。
  • 孝心:对父母的孝顺之心。
  • 神天:指神明、天道。
  • 金莲:象征美好与高尚的事物。
  • 大罗仙:道教中指高位的仙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孝心”与道教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呼应,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大罗仙在道教中是指一种理想的境界,象征着修行的最终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道德伦理和修身养性,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关注。

诗歌鉴赏:

王哲的《临江仙·掌法遵条常谨守》是一首既重视个人修养,又强调家庭伦理的诗作。全诗展现了诗人对道德规范的坚持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在追求个人发展时,往往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诗中提到“掌法遵条常谨守”,提醒人们在事业和生活中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保持内心的敬畏与谦卑。

诗中“饶人蕴德尤先”一句,强调了宽容和积德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化,但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孝心自许合神天”,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孝道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通过修身养性,最终达到与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如“心月照金莲”、“馨香冲碧汉”,描绘出一种理想的修行状态,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也传达了对道教理想境界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掌法遵条常谨守:强调遵循法则和规矩的重要性,提示人们在生活中要有纪律。
  2. 饶人蕴德尤先:宽厚待人、积德为先,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 孝心自许合神天:对父母的孝顺之心自然会使人心灵与天道相合。
  4. 长长能后已,永永瞻家缘:长久地自我反省,永远关注家庭的缘分,强调家庭责任感。
  5. 便是修行真宝路:真正的修行之路在于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实践。
  6. 正端无党无偏:心境公正,没有偏见,强调做事要公正。
  7. 放开心月照金莲:心中要有明亮的月亮,象征清明与智慧。
  8. 馨香冲碧汉,堪献大罗仙:芬芳香气直冲天空,象征着修行的成果可以献给高位的仙人,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长能后已,永永瞻家缘”,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 比喻:将“心月”比作明亮的心灵,寓意智慧与明净。
  • 象征:金莲象征高尚与纯洁的德行。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家庭责任,倡导宽厚待人、孝顺父母的美德,并通过理想化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追求高尚生活的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掌法:象征对社会规范的遵循。
  • 金莲:象征纯洁和高尚的德行。
  • 心月:象征明亮的智慧与清明的心境。
  • 碧汉:象征广阔的天空,暗示理想和追求的远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哲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孝心”主要强调的是?

    • A) 个人成就
    • B) 对父母的孝顺
    • C) 爱好家庭
    • D) 社会责任
  3. “金莲”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高尚与纯洁
    • D) 美貌

答案

  1. C) 元代
  2. B) 对父母的孝顺
  3. C) 高尚与纯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游子吟》 孟郊

诗词对比: 王哲的《临江仙》与孟郊的《游子吟》都强调了对父母的孝道,然而王哲更侧重于道德修养与内心的修行,而孟郊更直接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与感激。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