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引》

时间: 2025-01-08 02:53:56

静处倚楼望远波,落日衰草平烟。

可真似、兰成遁迹江关。

迁延。

任潘鬓老,江才减,赋笔长閒。

无憀甚,但旧来心事,重到愁边。

年年。

高情秀句,书字都在芸笺。

忽骊歌争唱,兔魄休圆。

谁怜。

向红窗畔,罗帏底,镇夕孤眠。

教人恨去无消息,来是空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引
作者: 汪东 〔清代〕

静处倚楼望远波,落日衰草平烟。
可真似兰成遁迹江关。迁延。
任潘鬓老,江才减,赋笔长閒。
无憀甚,但旧来心事,重到愁边。
年年。高情秀句,书字都在芸笺。
忽骊歌争唱,兔魄休圆。
谁怜。向红窗畔,罗帏底,镇夕孤眠。
教人恨去无消息,来是空言。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宁静的楼台上,我眺望着远方的江水,夕阳西下,衰草萋萋,烟雾弥漫。
这情景真像兰花隐遁于江边,时光流逝,让我不禁思绪万千。
任凭我的鬓发渐渐苍老,江水虽然减退,我却依然悠然自得地赋诗。
无所谓惆怅,只是旧时的心事,又回到了愁苦的边缘。
年复一年,我那高尚的情怀和优美的诗句,都写在了纸上。
忽然听到骊歌争相唱起,月亮也不再圆满。
谁来怜惜我?我在红窗下,罗帷之下,孤独地入睡。
让我恨的是离去却没有消息,而来时的言语都是空洞。

注释:

  • 倚楼:靠在楼上,指静静地在楼台上。
  • 远波:远处的水波,表现出江水的辽阔。
  • 兰成遁迹:比喻像兰花一样隐居,形容人隐退于世。
  • 潘鬓:指潘江的鬓发,象征衰老。
  • 赋笔:写诗的意思。
  • 骊歌:古诗中的一种歌,代表离别之歌。
  • 兔魄:指月亮,兔子常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典故解析:

“潘鬓”出自对潘江的描述,潘江是古代诗人,象征着岁月的流逝。骊歌争唱则是出自古代的离别歌曲,代表着人们对别离的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其诗作多表现出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独自一人在楼台上,思绪随江水飘荡,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孤独。

诗歌鉴赏:

《临江仙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中通过静处倚楼的意象,引出对远方江水的眺望,构建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哀伤的氛围。落日与衰草的结合,象征着衰老与消逝,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流逝感。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自我反省,任凭岁月的流逝,尽管内心有着无尽的惆怅,却也能在心底保留一份高雅的情怀,依旧坚持赋诗作对。这种矛盾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冲突,既渴望自由又感受到孤独。

“骊歌争唱,兔魄休圆”,诗人借用古典意象,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感伤。最后一句“教人恨去无消息,来是空言”,更是流露出一种深切的失落感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奈,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静处倚楼望远波:描绘诗人静静地在楼上,眺望远方的水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落日衰草平烟:夕阳下的草地显得萧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
    • 可真似兰成遁迹江关:比喻自己像兰花一样隐居,表达对世俗的逃避。
    • 任潘鬓老,江才减:即使岁月流逝,鬓发渐白,江水也在减退,但诗人依旧保持创作的态度。
    • 无憀甚,但旧来心事:虽然没有太多的遗憾,旧时的心事依然萦绕。
    • 年年。高情秀句:年复一年,仍旧写下优美的诗句。
    • 忽骊歌争唱,兔魄休圆:古典意象,表达离别和对时间的思考。
    • 谁怜。向红窗畔:感叹孤独,表达对他人的渴求。
    • 教人恨去无消息:对离别的无奈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兰花,隐喻个人的隐退。
    • 拟人:赋予江水和草地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高情秀句”与“教人恨去”,形成鲜明的对比。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落日:寓意着生命的衰退与结束。
  • 兰花:象征高洁的品格与隐逸的生活。
  • 骊歌:代表离别的悲哀与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倚楼”指的是什么?

    • A. 靠在墙壁上
    • B. 靠在楼上
    • C. 在地上
    • D. 在河边
  2. “潘鬓”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形容衰老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饮品
  3. 诗中提到的“骊歌”象征着什么?

    • A. 欢乐
    • B. 离别
    • C. 争斗
    • D. 喜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by 苏轼
  • 《月夜忆舍弟》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汪东的《临江仙引》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但汪东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而苏轼则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