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外孤亭思渺然,与君持酒傲壶天。不须五斛称焦遂,一酌高谈骇四筵。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外的孤亭中,思绪飘渺而远,与朋友共举酒杯,傲然面对广阔的天空。无须用五斛酒来称量成功,一杯酒下肚,畅谈高论便令四方宾客惊叹。
注释:
字词注释:
- 渺然:微小而模糊,形容思绪不清晰。
- 壶天:指广阔的天空。
- 五斛:古代的度量单位,五斛是指很大数量的酒。
- 焦遂:指达到目的。
- 高谈:高水平的讨论或辩论。
- 骇:惊讶、震惊。
典故解析:
- “五斛称焦遂”可以理解为不需要用数量来衡量成就,强调内心的满足与自信。
- 诗中提到的“高谈”则表现了士人的风范,追求理想与品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字子昂,号白溪,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与友人相聚之际,酒酣耳热,情绪高涨之时。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洒脱态度,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次韵公立承事见贶佳什》是一首意蕴深远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竹外孤亭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渺远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竹外孤亭思渺然”,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时的思绪,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孤寂之感。然而,随着“与君持酒傲壶天”一句的引入,诗的情感随之转变,友情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热爱瞬间充盈整个作品。酒在这里不仅仅是饮品,更是连接彼此情感的媒介。
接下来的两句,“不须五斛称焦遂,一酌高谈骇四筵”,诗人更加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洒脱,不需要外界的评价来证明自我价值。这里的“高谈”则显示了诗人的思想深度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暗示着与友人之间的共鸣。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是对士人精神世界的绝佳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外孤亭思渺然:孤亭外的竹林,带来一种渺小而模糊的思绪,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与君持酒傲壶天:与朋友共饮,傲视无垠的天空,表现出对生活的自信与豪放。
- 不须五斛称焦遂:强调内心的满足,不需要用数量来衡量成就。
- 一酌高谈骇四筵:一杯酒下去,畅谈高论,使周围的宾客都感到惊叹,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壶天”比喻广阔的天空,增强了意境。
- 对仗:如“持酒”与“骇筵”,形成对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酒,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自我价值与内心世界的独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自然、宁静。
- 亭:隐喻独处时的思考空间。
- 酒:象征友情、欢愉与内心的满足。
- 天:象征自由与广阔的胸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渺然”指的是什么?
- A. 清晰
- B. 模糊
- C. 明亮
- D. 深邃
-
“与君持酒傲壶天”中的“傲”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自卑
- B. 自信
- C. 忧愁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五斛”代表了什么?
- A. 时间
- B. 数量
- C. 地点
- D. 关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弥逊与王维的作品,李弥逊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情感的交流,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哲思。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