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溪道中
作者: 张乔 〔明代〕
滩声摇细雨,山色隔疏松。
岸迥人遥集,云来鸟并封。
石歌时柝腹,壁古每胎龙。
鼓棹旋流下,回看面面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溪旁的自然景色和幽静的氛围。溪水轻轻拍打着岸边,伴随着细雨的声响。远处的山色被稀疏的松树隔开,显得更加苍翠。岸边的人们聚集得比较远,云彩飘来,鸟儿们成群飞翔,似乎把整个场景封闭在一幅画中。水边的石头偶尔发出歌声,岩壁古老而神秘,仿佛蕴藏着龙的传说。划桨的声音在水流中回荡,回头望去,那一座座山峰在云雾间显得层层叠叠,宛如浮现的幻影。
注释:
- 滩声:指溪水拍打岩石的声音。
- 摇细雨:形容细雨轻轻地落下,声音和水流相互交织。
- 岸迥:岸边远离人群,显得开阔。
- 鸟并封:形容鸟儿成群飞来,似乎把整个场景封闭起来。
- 石歌:指石头在水流冲击下发出的声音,有时形容为悠扬的歌声。
- 柝腹:柝,古时打击乐器,这里可能是形容石头的声音。
- 胎龙:古壁上雕刻的龙的形象。
- 鼓棹:划桨的声音。
- 旋流下:流动的水向下流去。
- 面面峰:多座山峰的面貌,看上去各具特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约1550年-1620年),字安道,号静斋,明代诗人,生于福建,曾任职于地方官。其诗风多表现自然景观,情感细腻,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清溪道中》创作于作者游历自然时所产生的灵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的感悟。在当时,许多文人都热衷于山水诗的创作,张乔也在其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
诗歌鉴赏:
《清溪道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清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以“滩声摇细雨”引入,声与雨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轻柔而美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山色隔疏松”的描绘,表现了山与水的和谐关系,展现出一种静谧的美。这种自然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清新、宁静的氛围,还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岸迥人遥集”一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距离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似乎人们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保持着一种尊重和距离。接下来的“云来鸟并封”描绘了鸟儿飞翔的情景,象征着自由和生机,仿佛在说自然是生命的源泉。
诗中“石歌时柝腹,壁古每胎龙”通过细腻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的神秘与历史的厚重,石头和岩壁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承载体。最后“鼓棹旋流下,回看面面峰”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景物的回味,山峰在水流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多变,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情感完美结合,展现了张乔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滩声摇细雨:溪水的声音在细雨中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山色隔疏松:山色被稀疏的松树隔开,形成了自然的屏障。
- 岸迥人遥集:岸边的人们聚集得比较远,表现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
- 云来鸟并封:云彩飘来,鸟儿成群飞翔,形成和谐的自然景观。
- 石歌时柝腹:石头偶尔发出悠扬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 壁古每胎龙:古老的岩壁上隐含着龙的传说,神秘而富有文化内涵。
- 鼓棹旋流下:划桨的声音在水流中响起,带动着自然的动感。
- 回看面面峰:回头望去,山峰层层叠叠,各具特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歌”比喻石头的声音,赋予自然以灵性。
- 拟人:如“滩声摇细雨”,赋予水声以生命感。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展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借此反映人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珍惜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滩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传达出宁静的意境。
- 山色:代表自然的雄伟和壮丽,体现诗人对山水的向往。
- 鸟:象征自由与生机,传递出生命的活力。
- 石歌:象征自然的幽默和智慧,似乎在与人对话。
- 壁古:代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暗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滩声摇细雨”中的“滩声”指的是什么?
- A. 人声
- B. 浪声
- C. 溪水声
- D. 风声
-
诗中提到“云来鸟并封”,这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人与人的聚集
- B. 自然的和谐美
- C. 风雨交加的天气
- D. 远方的山峰
-
“鼓棹旋流下”中的“鼓棹”指的是什么?
- A. 敲击的声音
- B. 划船的动作
- C. 演奏的乐器
- D. 水流的声响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清幽与宁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望岳》:以壮丽的山景为背景,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