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弹子矶》

时间: 2025-01-08 15:03:26

山高不可扳,月出淡烟鬟。

绝壁回清啸,澄江落醉颜。

人家林杪远,渔火石梁间。

野老无名姓,沙头自往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泊弹子矶
作者: 张乔 〔明代〕

山高不可扳,月出淡烟鬟。
绝壁回清啸,澄江落醉颜。
人家林杪远,渔火石梁间。
野老无名姓,沙头自往还。

白话文翻译:

高山难以攀登,明月从淡淡的烟雾中升起。
绝壁上回响着清脆的啸声,平静的江水映照着醉人的面庞。
远处的人家隐没在林梢,渔火映照着石梁之间。
无名的野老在沙头自来往去。

注释:

  • :指攀登、扭动。
  • 淡烟鬟:形容月光透过轻烟,像是披着头发的样子。
  • 绝壁:指非常陡峭的山崖。
  • 清啸:清朗的啼叫声。
  • 澄江:清澈的江水。
  • 醉颜:形容人的脸色如醉一般,通红而美好。
  • 林杪:林木的枝梢,指远处隐隐约约的人家。
  • 渔火:渔船上点燃的灯火。
  • 野老:指乡野的老人。
  • 往还:来来往往。

典故解析:

本诗未明显涉及特定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可以看出诗人在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诗中“月出淡烟鬟”可与唐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相呼应,展现了月光下的宁静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其诗风清新脱俗,常用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泊弹子矶》创作于诗人游历至弹子矶时,这里山水相依,渔村点缀,诗人借此景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泊弹子矶》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山高不可扳”引出诗意,暗示高山的险峻与攀登的艰难,接着通过“月出淡烟鬟”描绘出月光洒落在薄雾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雅致的意境。通过“绝壁回清啸”,诗人仿佛在描绘大自然的声音,清脆而高远,传递出一种清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两句“人家林杪远,渔火石梁间”,描绘了远处隐约可见的人家和渔火,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渔村图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野老无名姓,沙头自往还”,则是对乡村生活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无名老人的敬意,同时也暗含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高不可扳:高山难以攀登,传达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
  2. 月出淡烟鬟:月光透过薄烟升起,营造出温柔的夜景。
  3. 绝壁回清啸:绝壁之上回响着清脆的啸声,表现出自然的激昂。
  4. 澄江落醉颜:清澈的江水映照着醉人的面庞,突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5. 人家林杪远:远处的人家藏于林梢,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6. 渔火石梁间:渔火在石梁之间闪烁,描绘出宁静的渔村景象。
  7. 野老无名姓:无名的乡野老人,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
  8. 沙头自往还:老人自在地行走在沙滩上,表现了对自然的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出淡烟鬟”,用月亮比作轻柔的发髻。
  • 对仗:如“绝壁回清啸,澄江落醉颜”,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渔火”“林杪”,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江水:象征着流动的生命与时间。
  • 渔火:象征着乡村生活的简单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高不可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高山的敬畏
    b) 对攀登的渴望
    c) 对自然的无奈
    d) 以上皆是

  2. “澄江落醉颜”中的“醉颜”指的是:
    a) 酒醉的人
    b) 美丽的景象
    c) 清澈的水面
    d) 乡村的老人

  3. 诗中渔火的意象主要体现了什么?
    a) 渔民的辛苦
    b) 乡村的安宁
    c) 对生活的向往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美丽的景象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与宁静生活,但更注重秋天的气息。
  • 李白《夜泊牛津》:通过夜晚的描绘,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