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岳寺
作者: 元稹
山前古寺临长道,
来往淹留为爱山。
双燕营巢始西别,
百花成子又东还。
暝驱羸马频看堠,
晓听鸣鸡欲度关。
羞见窦师无外役,
竹窗依旧老身闲。
白话文翻译:
在山前的古寺旁,长长的道路蜿蜒而来,
人们总是因为爱山而驻足留恋。
双燕在西边开始筑巢,
百花又在东边纷纷绽放。
夜晚我驱赶着瘦马频频查看驿站,
清晨听到鸡鸣声想要渡过山关。
我羞于见到窦师没有外物的劳役,
竹窗前我依旧是老态龙钟,悠然自得。
注释:
- 临:靠近,面对。
- 淹留:停留不去,流连忘返。
- 双燕:指两只燕子,象征春天和温暖的归来。
- 营巢:筑巢,安家。
- 暝:夜晚,天黑。
- 羸马:瘦弱的马。
- 堠:驿站,马车停靠的地方。
- 度关:跨越山关。
- 羞见:感到羞愧见到。
典故解析:
“窦师”指的是窦巩,他是唐代著名的隐士,诗中提到他不务正业、隐居生活,反衬出作者对自己悠闲生活的自得与无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主张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稹隐居华岳寺期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华岳寺》通过描绘山前古寺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山前古寺临长道”开篇便引入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下来,通过双燕的筑巢和百花的盛开,诗人描绘出春天的气息,传达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而“暝驱羸马频看堠,晓听鸣鸡欲度关”则展现了诗人夜晚的孤独与清晨的期待,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寂寞与对外界的向往。“羞见窦师无外役”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隐士生活的自省,虽然他选择了隐逸,但内心深处仍然有对世俗的羁绊与羞愧。最后一句“竹窗依旧老身闲”,则是对自我状态的肯定与接受,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既有对外界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内心自我的审视,体现了元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人生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前古寺临长道:描绘了古寺坐落在山前,路途蜿蜒的情景。
- 来往淹留为爱山:行人因爱山而停留,体现了自然的吸引力。
- 双燕营巢始西别:燕子开始在西边筑巢,象征春天的到来。
- 百花成子又东还:百花争相开放,体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 暝驱羸马频看堠:夜晚驱马去驿站,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晓听鸣鸡欲度关:清晨听到鸡鸣,渴望渡过山关,反映出对自由的渴望。
- 羞见窦师无外役:感到羞愧于窦师的隐逸生活,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 竹窗依旧老身闲:最后以悠然自得的态度接受自己的生活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百花成子”,比喻花开如同孩子般的生机。
- 拟人:双燕的营巢,赋予燕子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多有对仗,使得全诗更显工整。
-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愿望。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 燕子:象征着春天与希望。
- 百花:生命的繁荣与美丽。
- 瘦马: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感。
- 竹窗:隐逸生活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双燕”指的是什么?
- A. 两只燕子
- B. 两个朋友
- C. 两道光线
- D. 两朵花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竹窗”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隐逸生活的宁静
- C. 纷扰
- D. 旅行
-
诗中哪个意象代表生命的繁荣与美丽?
- A. 山
- B. 燕子
- C. 百花
- D. 马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
诗词对比:
- 《华岳寺》与杜甫的《望岳》均描绘了山水自然,但元稹更倾向于表现隐逸生活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壮丽景色的震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