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岭南熊判官》

时间: 2025-01-14 07:22:41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

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

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岭南熊判官
作者: 元稹 〔唐代〕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
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
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离别的惆怅。诗人经历了十年的长途跋涉,面对离别的声音难以忍受。尤其是在三巴(今四川一带)以外,依然要经历万里的旅程。桐花在新雨后的气息中显得格外清新,梨树的叶子在晚春的阳光下显得明亮。诗人在思念中不禁感叹,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海边,未来的旅途中,风浪也许会随之而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年常远道:十年来常常在远方的道路上。
  • 不忍别离声:难以忍受离别时的声音。
  • 三巴外:指的是四川地区。
  • 万里行:形容路途遥远。
  • 桐花新雨气:新雨后的桐花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 梨叶晚春晴:晚春的阳光照耀下,梨树的叶子显得明亮。
  • 到海知何日: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海边。
  • 风波从此生:未来的旅程中,可能会遇到风浪。

典故解析

“三巴”一词源于古代对四川的称谓,该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诗人提到此地,表达了其离别的无奈与漫长艰难的旅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诗人,著有《元稹集》,与白居易齐名,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元稹的诗作常富情感,风格多样,既有清新的田园诗,也有深沉的咏史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离别之际,表达了他对于友人的思念与对未来旅程的惶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内心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别岭南熊判官》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开篇的“十年常远道”,勾勒出长时间的旅途,给人一种沧桑与不易之感。紧接着的“不忍别离声”更是将离别的痛楚直白地呈现出来,诗人似乎在诉说着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离别的声音如同刀割般刺痛着心灵。

而“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离愁的层次,他不仅要面对眼前的离别,更要承受漫长而艰难的旅途。诗中“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的描写,增添了几分生动的自然景象,仿佛在为离愁的气氛中注入了一丝清新与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却又让人感受到未来旅程的不可测与艰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结合对人际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惆怅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常远道:表达了长时间的旅途经历,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轨迹充满了远行。
  2. 不忍别离声:直白地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体现了深厚的友谊。
  3. 况复三巴外:不仅是离别之苦,还有未来的漫长旅程。
  4. 仍逢万里行:强调旅途的艰辛与遥远,增强了离愁的情感。
  5. 桐花新雨气:描绘自然景象,展现春天的生机。
  6. 梨叶晚春晴:在美好的春天背景下,体现出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惆怅。
  7. 到海知何日: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8. 风波从此生:象征着未来旅途中的艰难与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的痛苦与旅途的艰辛比喻为风波,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物与人际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痛苦与对未来旅途的忧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花: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与希望。
  • 梨叶: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美好。
  • :象征着旅途的目标与未知的未来。
  • 风波: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经历了多少年的远行?

    • A. 五年
    • B. 十年
    • C. 十二年
  2. “桐花新雨气”中“新雨”指的是什么?

    • A. 新的开始
    • B. 刚下过雨
    • C. 新的气象
  3. 诗中提到的“三巴”是指哪个地区?

    • A. 四川
    • B. 广东
    • C. 云南

答案

  1. B. 十年
  2. B. 刚下过雨
  3. A. 四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绘了旅途中的感慨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与《别岭南熊判官》均描写离别,但《送别》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而《别岭南熊判官》则更强调离别的痛苦与旅途的艰难。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离别的不同情感表达,丰富了人们对离别主题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