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乐天寄生衣
作者: 元稹
秋茅处处流痎疟,
夜鸟声声哭瘴云。
羸骨不胜纤细物,
欲将文服却还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茅草地上,瘟疫肆虐,四处流行着疾病;夜间,鸟儿在悲鸣,仿佛在为瘴气弥漫而哀哭。诗人因身体虚弱,无法承受这些纤细的物件,正想将文采和衣物赠予友人,却又迟疑不决。
注释:
- 秋茅:秋天的茅草,暗示萧瑟的环境。
- 流痎疟:流行病和瘟疫,指秋季常见的疫病。
- 夜鸟:夜间的鸟鸣,常常象征孤寂和悲伤。
- 羸骨:形容身体消瘦、虚弱的状态。
- 纤细物:指精致的衣物或文采。
- 文服:指诗文或文采和服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提及瘟疫与孤鸟,传达出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并称为“元白”。他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尤其以诗歌和散文著称,风格清新,贴近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稹在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和人情冷暖的感受,尤其是在瘟疫流行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开头两句描写了瘟疫流行的环境,秋茅和夜鸟的意象相辅相成,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悲伤与无助。诗人以“羸骨”自谦,既表达了自己的身体虚弱,也映射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尽管自己的身体不胜负荷,但仍希望将文采与衣物回赠于友,这一情感的流露让整首诗透出一丝温暖和人情味。在悲凉的背景中,友情的力量显得格外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与人情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茅处处流痎疟:秋天的茅草地上,到处都流行着瘟疫,环境的萧条与病痛的蔓延相互映衬。
- 夜鸟声声哭瘴云:夜间的鸟鸣如同在为瘴气的笼罩而悲鸣,传递出一种无奈和哀伤。
- 羸骨不胜纤细物:诗人自谦,形容自己身体虚弱,无法承受这些细腻的物品,暗示了生命的脆弱。
- 欲将文服却还君:虽然想要将自己的文采和衣物赠予朋友,但又因为身体的羸弱而犹豫,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瘴气比作悲鸣,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羸骨”与“纤细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虚弱与对友人的关怀。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在自然灾害和人类苦难中,友情的温暖和人情的关怀,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意象分析:
- 秋茅:象征着衰败和凋零。
- 夜鸟:传达了孤独和悲伤。
- 羸骨:反映了身体的脆弱,象征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
- 文服:象征着才华与人际关系,承载着诗人对友情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羸骨”指的是: A. 诗人的身体虚弱
B. 瘟疫的传播
C. 友人的关心
D. 秋天的气候 -
诗中的“夜鸟”象征着: A. 生机与希望
B. 孤独与悲伤
C. 友谊与温暖
D. 自然的美好 -
诗歌的主题是: A. 生命的脆弱与友情的珍贵
B. 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C. 诗人的个人成就
D. 社会的繁荣与安定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元稹《酬乐天寄生衣》与白居易《长恨歌》:两者都反映了人情的脆弱与珍贵,但前者更关注于友谊的温情,而后者则将目光投向了爱情与历史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