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棠阴犹在建溪矶,此去那论是与非。若见白头须尽敬,恐曾江岸识胡威。
白话文翻译:
棠树的阴影依然在建溪的石滩上,此去何必再论是非对错。若日后见到头发白的人,应该要尽心尽敬,恐怕那个人是曾在江边认识的胡威。
注释:
- 棠阴:指棠树的阴影,棠是指棠梨树,常用以比喻美好的环境。
- 建溪矶:建溪是一个地名,矶指河边的石头,诗中描绘了一个安静的自然环境。
- 此去那论是与非:此去,指离开之际;是与非,意指不必再争论对错。
- 白头: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变白。
- 尽敬:表示要尽可能地尊敬。
- 胡威:胡威是诗人所知的人,可能是他在江岸相识的朋友。
典故解析:
- 胡威:具体历史背景不详,可能是元稹的朋友或知己,表现出对朋友的怀念和敬重。
- 棠阴:棠树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美好和怀旧,常用来描绘自然之美和人际关系的温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风直白、清新,关心社会民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稹担任同州刺史之前,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期盼,背景是在离别的情境下写成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开篇描绘了棠树在溪边投下的阴影,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尤其是在离别之际,不论未来的路途如何曲折,都不必纠结于是非对错。诗的最后一句提到了“白头须尽敬”,展现了作者对老朋友的尊敬和对未来的期待,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人生哲理。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体现了元稹的高超诗艺。在表达离别情感的同时,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充满了人文关怀。通过自然的描绘,深化了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兼具视觉美感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棠阴犹在建溪矶”:通过棠树的阴影,营造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暗示美好时光的留存。
- 第二句“此去那论是与非”: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宽容,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包容。
- 第三句“若见白头须尽敬”:表现了对友人的尊重和关心,预示着时光荏苒,人生的变化。
- 第四句“恐曾江岸识胡威”:引出对旧友的思念,体现对过往的追忆和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棠阴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怀念。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情,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同时也传达了人生应有的宽容与理解。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珍贵情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棠阴:象征友情的温暖和美好回忆。
- 建溪:代表安静的生活场景,增添了诗的宁静氛围。
- 白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棠阴犹在建溪矶”中的“棠阴”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的阴影
B. 一种花的香气
C. 一种水的流动
D. 一种鸟的鸣叫 -
诗中提到的“白头”意味着什么? A. 年轻人
B. 年纪大了的人
C. 头发很长的人
D. 外表光鲜的人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的情感与对友人的祝福。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表现对过去的追忆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元稹《送公度之福建》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者都表达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但元稹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理解,而白居易则更强调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