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蜀州雅集听天放楼主人抚琴赋此归之》

时间: 2025-01-14 02:41:13

谁翻古调唤清听,婉妙别箫笙。

霜弦拈挑依徊处,作千转、漫遣消凝。

寒渚渔樵曾话,高山流水堪盟。

虞山旧脉许新承,秋尽草还生。

神魂小逐云中鹤,动孤吟、冷却茶觥。

苍鬓无言已醉,青衫有泪先零。

意思解释

风入松 蜀州雅集听天放楼主人抚琴赋此归之

原文展示:

谁翻古调唤清听,婉妙别箫笙。霜弦拈挑依徊处,作千转漫遣消凝。寒渚渔樵曾话,高山流水堪盟。虞山旧脉许新承,秋尽草还生。神魂小逐云中鹤,动孤吟冷却茶觥。苍鬓无言已醉,青衫有泪先零。

白话文翻译:

谁在翻奏古曲,唤起清听的共鸣,婉转动人如箫笙。霜冷的琴弦拨动在这徘徊之处,曲调千转万回,慢慢释放出凝聚的情感。寒冷的水边,渔夫和樵夫曾经谈笑,高山与流水的友谊令人感动。虞山的旧脉允许新的承接,秋天尽头草木又重新生长。神魂仿佛在云中追逐白鹤,孤独的吟唱使茶杯冷却。苍白的鬓发无言已醉,青衫上泪水先行滴落。

注释:

  • 清听:清晰的听觉,指音乐的清脆动人。
  • 霜弦:指琴弦,因霜而显得冰冷,寓意情感的冷却。
  • 寒渚:寒冷的水边,渔樵指渔夫和樵夫,象征平凡生活。
  • 高山流水:典故,指知音之交,源自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虞山:古代名山,象征文化传承。
  • 青衫:指诗人或抚琴者的衣着,代表文人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著称。其作品常常以自然景物或传统文化为背景,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蜀州雅集中,作者聆听主人抚琴,感受到古调的魅力,因而写下此诗,旨在抒发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风入松》通过音乐的旋律与自然景象的交融,展现了一种淡雅而深邃的情感。开篇以“谁翻古调唤清听”引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音乐背景,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古琴的音色。随着“霜弦拈挑依徊处”,诗人巧妙地将琴声与情感联系在一起,描绘出在霜冷的环境中,音乐传递出的温暖与柔美。

诗中提到“寒渚渔樵曾话”,让人联想到平凡生活中的深厚情谊,而“高山流水堪盟”则将这种友谊与古代知音的典故相结合,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虞山旧脉许新承”,表明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文化的延续。

最后的“苍鬓无言已醉,青衫有泪先零”更是将个人情感提升到一种普遍的境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无奈。整首诗通过音乐、自然与人情的交织,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谁翻古调唤清听:谁在弹奏古老的曲调,唤起清晰的听觉感受。
    2. 婉妙别箫笙:音乐的婉转动人,胜过箫笙的声音。
    3. 霜弦拈挑依徊处:在霜冷的琴弦上轻轻挑拨,徘徊于此处。
    4. 作千转漫遣消凝:曲调千转万回,慢慢释放凝聚的情感。
    5. 寒渚渔樵曾话:在寒冷水边,渔夫与樵夫曾有过谈话。
    6. 高山流水堪盟:高山与流水的友谊,令人感慨。
    7. 虞山旧脉许新承:虞山的旧脉可以承载新的意象。
    8. 秋尽草还生:秋天结束,草木又重新生长。
    9. 神魂小逐云中鹤:神魂仿佛在云中追逐白鹤。
    10. 动孤吟冷却茶觥:孤独的吟唱使得茶杯冷却。
    11. 苍鬓无言已醉:苍白的鬓发无言已醉。
    12. 青衫有泪先零:青衫上泪水先行滴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情感的表达,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拟人:将琴声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音乐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寒渚渔樵”和“高山流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的交织,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友谊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古调:象征传统文化,传达历史的积淀与情感的深邃。
  • 霜弦:代表冷淡的情感,反映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 寒渚:象征平凡生活的琐碎与美好,渔樵的谈笑增添了人情味。
  • 青衫:代表文人的气质,表达诗人的身份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山流水”指的是:

    • A. 知音之交
    • B. 山水景色
    • C. 生活琐事
  2. 诗中“苍鬓无言已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醉意与无言
    • C. 忧伤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王蛰堪的《风入松》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前者侧重于音乐与人情的交融,后者则更强调对历史的追怀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