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时间: 2025-01-06 12:3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蕉渐瘦绿杨疏。
白苇间黄芦。
孤云落照青山外,
试凭栏浅画成图。
便不春归上苑,
如何秋到平湖。
澄波照影奈清癯。
此意正愁余。
从前长怨尘劳缚,
已身閒却又空虚。
可惜浮沈人海,
依然夜永灯孤。
白话文翻译:
红蕉渐渐枯萎,绿杨变得稀疏。
白色的芦苇中夹杂着黄色的芦苇。
孤云在夕阳下飘落在青山之外,
我试着倚栏,将这幅景象轻轻勾画成图。
春天已经不再回到上苑,
而秋天却已悄然降临到平湖。
澄清的湖水照映着我的身影,映照出我的清瘦。
此时的心情正愁苦无比。
从前常常怨恨尘世的繁杂束缚,
如今身处闲暇却又感到空虚。
可惜在浮沉的人海中,
夜深人静时,孤灯依然照亮着我。
注释:
- 红蕉:指红色的蕉叶,象征着春夏的繁盛。
- 绿杨:即绿柳,表示春天的生机。
- 白苇和黄芦:两者相对,形成了一种色彩的对比,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孤云:象征孤独和飘忽不定的心情。
- 平湖:象征着内心的宁静或空虚的境地。
- 澄波:清澈的湖水,暗指内心的清澈与孤独。
- 尘劳:世俗的繁忙与纷扰。
- 浮沈人海:象征人世间的浮沉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骞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个人心境的孤独,可能是在经历了一段繁忙的生活后,面对秋天的来临,感到了一种惆怅与空虚的情绪。
诗歌鉴赏:
《风入松》是郑骞的一首经典作品,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开篇通过“红蕉渐瘦绿杨疏”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到来,红蕉的枯萎与绿杨的稀疏,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的离去。接着,诗人用“孤云落照青山外”来渲染一种孤寂的氛围,孤云在落日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寂寥。
在“试凭栏浅画成图”一句中,诗人试图通过描绘来捕捉这一瞬间的美好,然而“便不春归上苑,如何秋到平湖”却显示了他对逝去春天的无奈与对秋天的感伤。诗人在澄清的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却感到清癯与愁苦,突显了内心的孤独与空虚。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反省。尤其是最后两句,表明作者对世俗繁忙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深刻而又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蕉渐瘦绿杨疏:描绘秋天的景象,红蕉枯萎,绿杨稀疏,显示出生命的消逝。
- 白苇间黄芦:色彩的对比,象征时间的流逝。
- 孤云落照青山外:孤云与青山形成对比,表达孤独感。
- 试凭栏浅画成图:试图记录美好的时刻,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便不春归上苑:春天再也无法回到眼前,表现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 如何秋到平湖:秋天的来临让人感到无奈和忧伤。
- 澄波照影奈清癯:湖水中映出的身影,暗示内心的清瘦与孤独。
- 此意正愁余:表达诗人此刻的愁苦情绪。
- 从前长怨尘劳缚:回忆过去对世俗的怨恨。
- 已身閒却又空虚:虽然已无烦恼,但仍感空虚。
- 可惜浮沈人海:在纷繁的人世中,感到无奈与孤独。
- 依然夜永灯孤:夜晚的孤灯映照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云”来比喻孤独的心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红蕉、绿杨、白苇、黄芦等意象象征着时光的变迁与内心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内心孤独的深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红蕉:象征青春与生机的消逝。
- 绿杨: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孤云:象征孤独与漂泊的心情。
- 平湖: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空虚。
- 澄波:象征清澈的内心与孤独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孤云落照青山外”中,孤云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孤独
B) 美好
C) 繁忙
D) 欢快 -
诗中提到的“白苇间黄芦”是用来象征什么的?
A) 繁华
B) 时间流逝
C) 春天
D) 快乐
答案:
- C) 秋天
- A) 孤独
- B) 时间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郑骞《风入松》 vs 王维《山居秋暝》: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郑骞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空虚,而王维则更注重对山水的描绘与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