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一作赵起诗)》

时间: 2024-09-19 21:50:15

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

玉銮登嶂远,云辂出花迟。

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

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一作赵起诗)
作者:钱起 〔唐代〕

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
玉銮登嶂远,云辂出花迟。
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
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奇妙景象的感悟和对天子的赞美。作者在思想的空灵中,真实地游览到具茨山。乘坐华贵的车子远眺山峦,看到云彩缓缓从花间飘出。泉水和山谷是凝聚灵气的地方,阳光和风雨正好滋润大地。六条神龙在天上飞舞,四海之内都洋溢着安宁和繁荣。

注释

  • 睿想:深邃的思想。
  • 希夷:指虚无缥缈的境界。
  • 具茨:具茨山,位于今江西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 玉銮:指华贵的车子,象征皇权。
  • 云辂:云彩般的车子,形容轻盈。
  • 阳和:春天的温暖,指阳光和煦。
  • 六龙:象征天子,常用来比喻皇帝的威德。
  • 雍熙:指安定、繁荣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 722-779),字仲明,号少微,唐代诗人,主要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景物为题材,描绘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应制诗,旨在响应唐朝皇帝的号召,表达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在唐代,诗歌常常与政治、社会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到结尾都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国家安定的美好向往。诗人在“睿想入希夷”开头便引入了一个哲学的思考,表达了他在思考中的空灵状态。在 “玉銮登嶂远”中,诗人通过乘坐华贵车子,远眺山峦,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与皇权的联系。

“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诗人把自然景观与春天的温暖相结合,描绘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了对国家治理得当、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最后两句“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则直接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渴望。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对自然的崇敬,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睿想入希夷:深邃的思考进入了虚无缥缈之境。
  2. 真游到具茨:真实地游览到了具茨山。
  3. 玉銮登嶂远:乘坐华贵的车子远眺高山。
  4. 云辂出花迟:云彩般的车子从花丛中缓缓驶出。
  5. 泉壑凝神处:泉水与山谷是灵气聚集的地方。
  6. 阳和布泽时:春天的阳光温暖滋润着大地。
  7. 六龙多顺动:象征天子,飞舞在天空。
  8. 四海正雍熙:四方土地都充满了宁静与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皇权比作“六龙”,寓意深厚。
  • 对仗:如“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形成和谐的音韵。
  • 排比:整首诗的句式结构整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皇权的赞美与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安定的渴望。诗人在山水之间思考人生,寄情于自然,展现了他高远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高远、稳重的理想。
  2. :象征权力与荣耀。
  3. :象征灵气与生机。
  4. 阳光:象征温暖、希望和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睿想入希夷”中的“希夷”指什么? A. 深邃的思想
    B. 虚无缥缈的境界
    C. 自然景观

  2. “六龙多顺动”中“六龙”象征什么? A. 六条龙
    B. 皇帝
    C. 六个国家

  3. 诗中提到的“阳和”指的是什么? A. 冬天
    B. 春天的温暖
    C. 夏天的阳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望岳》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但钱起的诗更注重哲理思考和对国家的祝愿,而王之涣则更加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