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英大师》

时间: 2025-01-19 18:15:59

屈指平阳别社莲,蟾光一百度曾圆。

孤云自在知何处,

薄宦参差亦信缘。

山郡披风方穆若,花时分袂更凄然。

摇鞭相送嘉陵岸,回首群峰隔翠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文英大师
屈指平阳别社莲,
蟾光一百度曾圆。
孤云自在知何处,
薄宦参差亦信缘。
山郡披风方穆若,
花时分袂更凄然。
摇鞭相送嘉陵岸,
回首群峰隔翠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文英大师的送别之情。
时光荏苒,平阳的莲花社已经分别,
月光照耀下,曾经圆满的月亮又一次显现。
似孤云般自由自在,不知它飘向何方,
即便是薄弱的官宦生涯,也充满了缘分的信仰。
山中的风景披着清风,显得格外宁静,
而花开的时节,分别时却显得更为凄凉。
我在嘉陵江岸摇鞭送你,
回首之间,群峰在青烟中模糊可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屈指:弯曲手指,表示计算时间或数量。
  • 平阳:指平阳地区,古地名。
  • 社莲:社指社团或社交,莲花常用于比喻清雅之物。
  • 蟾光:蟾蜍的光辉,指月亮。
  • 孤云:孤独的云,表示自由自在。
  • 薄宦:微薄的官宦,指地位不高的官员。
  • 分袂:分别,告别。
  • 嘉陵岸:嘉陵江的岸边。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到的“蟾光”,可追溯到古代对月亮的诗意描绘,常用来表达思念与别离的情感。古人相信月亮的圆缺代表着人生的起伏。因此,诗人以月光的变化来映射人生的聚散离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兼,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曾任职于地方,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作品多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告别。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与文英大师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与祝福。背景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间的深厚友谊与文人风骨。

诗歌鉴赏:

《送文英大师》是一首描写送别的诗,表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整首诗以细腻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调,描绘了分别时的情感。开篇以“屈指平阳别社莲”引入,既是对时间的感慨,也是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提到的“蟾光”则象征着思念与离愁,月亮的圆缺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接着,孤云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后半部分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山郡的宁静与花开的悲凉,让人感受到分别的凄美。“摇鞭相送”生动地刻画了送别的场景,回首间的“群峰隔翠烟”,则寓意着友谊的深远与难以割舍的情感。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性与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屈指平阳别社莲:手指算起分别的时光,平阳的莲花社已告别。
  • 蟾光一百度曾圆:月亮的光辉曾经圆满,如今又在变化。
  • 孤云自在知何处:孤独的云自由飘荡,不知身在何方。
  • 薄宦参差亦信缘:微薄的官职虽不显赫,也有其缘分。
  • 山郡披风方穆若:山中景色披风而来,显得宁静优雅。
  • 花时分袂更凄然:花开的时节,分别时显得更加悲凉。
  • 摇鞭相送嘉陵岸:在嘉陵江边摇鞭送别。
  • 回首群峰隔翠烟:回头望去,群山在青烟中遥远而模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蟾光”,表达思念的情感。
  • 拟人:孤云被赋予了自由的特性,表达了人对于自由的向往。
  • 对仗:如“山郡披风”“花时分袂”,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分别的叙述,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变化的感慨,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蟾光:象征时间的流逝及思念的情感。
  • 孤云:代表自由与无拘无束的心态。
  • 山郡: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花时:花开时节,寓意生活的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屈指平阳别社莲”中的“屈指”指的是什么?

    • A. 计算时间
    • B. 摆手
    • C. 跳舞
  2. “蟾光一百度曾圆”中的“蟾”指的是什么?

    • A. 青蛙
    • B. 月亮
    • C. 星星
  3. 诗中提到的“孤云”象征了什么?

    • A. 孤独
    • B. 自由
    • C. 迷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同样表达送别情感,语言豪放。
  • 《别董大》 by 高适:亦为送别诗,描绘了离别的感伤。

诗词对比:
对比《送文英大师》和李白的《送友人》,两者都表现了相似的送别主题,但风格有所不同。刘兼的诗更为细腻,情感真挚,而李白则显得更加豪放,情感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

这些书籍将帮助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