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渡》

时间: 2025-01-06 15:14:06

梧桐落,蓼花秋。

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

山如黛,月如钩。

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芳草渡

作者: 冯延巳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

白话文翻译:

梧桐树叶纷纷落下,蓼花盛开在秋天。烟雾刚刚变冷,雨水刚刚停歇,萧条的景物让人倍感愁苦。人走后,心中积压了多少怨恨,燕子和鸿雁远去,羌笛的哀怨声满耳,淡淡的澄波无边无际。远山如黛,明月如钩。乐声渐散,梦魂断绝,独自倚靠在高楼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梧桐:一种树,象征孤独。
  • 蓼花:秋季盛开的植物,常用于描绘秋景。
  • 渺渺:形容细微而遥远的样子。
  • 燕鸿:燕子与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羌笛:一种乐器,常用于表达哀愁。

典故解析

  • “羌笛怨”:羌笛是西北地区的乐器,常用来表达思乡与离愁。此处暗示作者的游子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仲明,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兼擅诗、文,风格细腻,情感丰富。他的词作多描绘离愁别恨,富有音乐性。

创作背景: 《芳草渡》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个人命运多舛的时代,作者常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芳草渡》以其清新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愁苦与孤独。诗的开头以“梧桐落,蓼花秋”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紧接着的“烟初冷,雨才收”则进一步渲染了气候的变化带来的忧愁。诗中反复提到的“人去后,多少恨”,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切哀伤与心中难以释怀的怨恨。

接下来的“燕鸿远,羌笛怨”通过自然景物与音乐的结合,深化了作者的情感,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的后半部分“山如黛,月如钩”,描绘出了一幅恬静却又孤独的夜景,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与离别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词人对自然与人心的深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梧桐落,蓼花秋:描绘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2. 烟初冷,雨才收:天气转冷,雨水停歇,象征着情感的冷却。
  3. 萧条风物正堪愁:景物的萧条引发心中愁绪。
  4. 人去后,多少恨:表现了对离别后的怨恨与不甘。
  5. 在心头燕鸿远:心中的思念如同远去的燕子和鸿雁。
  6. 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羌笛的哀怨声与无边的水波相映,渲染了孤独与惆怅。
  7. 山如黛,月如钩:山的颜色如黛,月亮如钩,展现出此时的宁静与孤寂。
  8. 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乐声散去,梦魂断绝,孤独的身影倚靠在高楼之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如黛,月如钩”,用色彩与形状比喻自然的美。
  • 对仗:上下句相对,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离别的感慨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表现了唐代人面对变故时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桐:象征孤独与离愁。
  • 蓼花:秋天的美丽,却又蕴含忧愁。
  • 燕鸿:代表离散与思念。
  • 羌笛:寄托着对过往的伤感与不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羌笛”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怨
    C. 平静
    D. 愤怒

  2. “月如钩”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明亮
    B. 残缺
    C. 圆满
    D. 朦胧

答案

  1. B. 哀怨
  2. B. 残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冯延巳的《芳草渡》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离愁别恨,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后者则着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词选》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理解《芳草渡》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