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忆诗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4 11:39:08

忆眠时。

人眠强未眠。

解罗不待劝。

就枕更须牵。

复恐傍人见。

娇羞在烛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白话文翻译

在我想念的夜晚,虽然他人都已沉沉入睡,我却还未安然入梦。轻轻解开罗衣并不需要劝说,但在枕边更是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复又害怕旁人看到,脸上露出娇羞的神情,正照映在烛光前。

注释

  • 忆眠时:回忆睡觉的时候。
  • 人眠强未眠:他人都已入睡,而我仍未入睡。
  • 解罗不待劝:轻轻解开衣衫,根本不需要他人劝说。
  • 就枕更须牵:在枕边更是想要亲近对方,因此情感更为迫切。
  • 复恐傍人见:又担心旁边的人看到。
  • 娇羞在烛前: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娇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景仁,号弘之,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以其精致的诗词和文学成就而闻名,是当时的文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抒情、描写人情世故为主,具有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个人情感在诗中倍显珍贵。诗人通过对睡眠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与内心的羞涩。

诗歌鉴赏

《六忆诗四首 其四》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动人,展现了作者对夜晚亲密时光的思念。诗中通过“忆眠”引入,设下了一个温柔的情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氛围。诗人描绘了一个深情的夜晚,虽然他人入睡,但自己却仍在思念中,表现出了对爱人的强烈渴望。

“解罗不待劝”一句,传达出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仿佛在说这种亲密的动作是心之所向,根本不需要外力来推动。而后面的“就枕更须牵”,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渴望与爱人共度安静的时光。

但这种渴望又夹杂着羞怯与不安,诗人担心旁人看到的情景,使得这份情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全诗的情感基调由此在温柔与羞涩之间游走,反映了人们在爱情中常有的细腻心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眠时:引入了一个回忆的时刻,暗示着诗人对过去亲密时光的思念。
  • 人眠强未眠:对比他人和自己的状态,突显出个人的孤独与渴望。
  • 解罗不待劝:表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自然而然的,毫无顾虑。
  • 就枕更须牵:渴望在亲密的空间中拉近距离,表达了对爱情的迫切需求。
  • 复恐傍人见:内心的矛盾与羞涩,增加了情感的复杂性。
  • 娇羞在烛前:在烛光的映衬下,增添了情感的细腻与温柔。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人眠强未眠”与“解罗不待劝”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娇羞在烛前”,使得情感具体化,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主题围绕着对亲密关系的思念与渴望,表现出在爱情中常有的细腻感受和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对夜晚情景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意象分析

  • 睡眠:象征着安宁与亲密,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 罗衣:象征着温柔与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 烛光:象征着浪漫与温暖,同时也照亮了内心的羞涩与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人眠强未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所有人都在睡觉
    • B. 只有我没有入睡
    • C. 我在梦中
  2. 诗人对解开罗衣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感到羞耻
    • B. 自然流露
    • C. 不知所措
  3. 诗中“复恐傍人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信
    • B. 羞涩与不安
    • C. 幽默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沈约 vs. 李白:沈约的细腻与李白的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常描绘个人情感,后者则倾向于壮阔的自然景象。
  • 沈约 vs. 白居易:两者都关注人情,但沈约更注重内心细腻的描写,而白居易则往往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沈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