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五 寅雅》
时间: 2025-01-04 08:0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五 寅雅》
作者: 沈约 〔南北朝〕
礼莫违,乐具举。
延藩辟,朝帝所。
执桓蒲,列齐莒。
垂衮毳,纷容与。
升有仪,降有序。
齐簪绂,忘笑语。
始矜严,终酣醑。
白话文翻译
礼仪不可违背,音乐也应当齐备。
延请外藩,来朝的帝王所在。
执着华美的蒲扇,排列齐整的乐器。
披上华丽的衣衫,纷繁而有容雅。
升高要有仪态,下降也要有次序。
齐整的簪子和绶带,忘却了欢笑与谈话。
开始时端庄严肃,最后沉醉于美酒之中。
注释
- 礼莫违:礼仪不应被违反。
- 乐具举:音乐的乐器应当齐全、准备好。
- 延藩辟:延请外邦的宾客,表明礼遇。
- 执桓蒲:手持华丽的蒲扇,象征地位与尊荣。
- 列齐莒:乐器排列整齐,显示庄重。
- 垂衮毳:披着华丽的衣服,这里指帝王的衣服。
- 升有仪,降有序:升降之间应有仪态和秩序。
- 齐簪绂:佩戴整齐的簪子与绶带,强调礼仪的规范。
- 忘笑语:在严肃的场合中忘却了轻松的谈笑。
- 始矜严,终酣醑:开始时严肃,最后却沉醉于酒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约(441年-513年),字景山,号阮籍,是南朝梁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诗词和散文著称,尤其擅长于五言古诗,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时值政局动荡,士人对礼仪和音乐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稳定与和谐的渴望。诗中通过对礼乐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理想社交场合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寅雅》是一首反映礼乐文化的作品,诗中通过对礼仪、音乐和仪态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庄严的朝廷场景。在南北朝时期,礼乐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士人的气节与理想。诗句中的“礼莫违,乐具举”强调了礼乐并重的观念,既是对礼仪的重视,也是对音乐的推崇。
诗中反复出现的关于“升降”的描写,不仅传递了对行为规范的强调,也暗示了社会的等级与秩序。尤其在“齐簪绂,忘笑语”中,表现出在正式场合中严肃的态度。最后一句“始矜严,终酣醑”则突出了这种正式场合中,氛围的转变,揭示了人在礼乐中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描绘细腻的仪式场景,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礼莫违,乐具举:强调礼仪和音乐的重要性,二者相辅相成。
- 延藩辟,朝帝所:描绘朝廷接待外藩的盛况,显示国家的礼仪。
- 执桓蒲,列齐莒:细致的描绘了持扇的仪态及乐器的整齐排列,表现出场合的庄重。
- 垂衮毳,纷容与:华丽的衣服与风度,强调人的身份与地位。
- 升有仪,降有序:升与降都要有相应的礼仪和秩序,体现出对礼的重视。
- 齐簪绂,忘笑语:在严肃的场合中,礼仪的庄重使得人们忘却了轻松的交谈。
- 始矜严,终酣醑:描绘了从严肃到轻松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仪式的重视。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如“升有仪,降有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
- 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塑造,展现出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强调礼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歌颂了古代礼仪的庄重和音乐的和谐,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礼:象征着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 乐:代表着和谐与美好,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华服:象征着身份与地位,体现出对礼仪的重视。
- 酒:象征着欢聚与放松,反映出人们在严肃场合后的心情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礼”与“乐”分别代表什么? A. 自由与放纵
B. 规范与和谐
C. 斗争与胜利
D. 忧伤与快乐 -
“齐簪绂,忘笑语”中“忘笑语”的意思是什么? A. 忘却一切
B. 忘记欢笑与交谈
C. 忘却烦恼
D. 忘记时间 -
诗中“始矜严,终酣醑”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变化? A. 从欢乐到悲伤
B. 从严肃到轻松
C. 从孤单到聚会
D. 从安静到喧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乐府诗集》中的《白头吟》
- 《宋词》中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白头吟》:同样强调爱情与礼仪,但更侧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 《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绘,表现了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虽同为诗歌,但主题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代礼乐文化》
- 《沈约传记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