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出塞七首 其七》
时间: 2025-01-04 11:33: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频年讨北虏,往岁征南蛮。七年六出师,师出无空还。将军尽封侯,铁券誓河山。白衣领荫袭,立在执戟班。先朝麒麟画,位次迥莫攀。功疑古惟重,此义故不删。君恩实浩荡,感泣徒潸潸。诸公固当尔,而我独何颜。
白话文翻译:
多年来讨伐北方的敌人,往年征讨南方的蛮族。七年间六次出征,每次出征都有所收获。将军们都封侯,铁券上誓言保卫河山。平民子弟继承父辈的职位,站在执戟的队伍中。先朝的麒麟图画,地位高得无法攀比。功劳被怀疑,古人只看重这一点,所以这个道理不会被删除。君王的恩宠真是浩大,感动得我只能流泪。各位公卿固然应当如此,而我独自感到羞愧。
注释:
- 频年:连年。
- 北虏:北方的敌人。
- 南蛮:指南方的少数民族。
- 铁券:古代帝王赐给功臣的铁制凭证,表示永不剥夺其爵位和封地。
- 白衣:指平民。
- 荫袭:指子孙继承父辈的官职或爵位。
- 执戟班:指武士或士兵。
- 麒麟画:指古代宫廷中的壁画,象征吉祥和尊贵。
- 功疑古惟重:指古人对功劳的怀疑只看重其真实性。
- 君恩:君王的恩宠。
- 潸潸:流泪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拟古诗。这首诗是他的拟古出塞七首中的第七首,反映了明代边疆战争的情景和对功臣的封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中期,当时边疆战争频繁,朝廷对功臣的封赏也颇为慷慨。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功名的感慨和对君恩的感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战争和功臣封赏的描写,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军事和政治风貌。诗中“频年讨北虏,往岁征南蛮”描绘了连年战争的景象,而“七年六出师,师出无空还”则强调了将士们的英勇和战果。后文通过“将军尽封侯,铁券誓河山”和“白衣领荫袭,立在执戟班”展示了功臣的荣耀和平民子弟的继承,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最后,诗人通过“君恩实浩荡,感泣徒潸潸”表达了对君恩的感激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频年讨北虏,往岁征南蛮:描绘了连年战争的景象,北虏和南蛮分别指北方的敌人和南方的少数民族。
- 七年六出师,师出无空还:强调了将士们的英勇和战果,七年间六次出征,每次都有所收获。
- 将军尽封侯,铁券誓河山:展示了功臣的荣耀,将军们都被封侯,铁券上誓言保卫河山。
- 白衣领荫袭,立在执戟班: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和秩序,平民子弟继承父辈的职位,站在执戟的队伍中。
- 先朝麒麟画,位次迥莫攀:通过麒麟画象征尊贵,地位高得无法攀比。
- 功疑古惟重,此义故不删:古人对功劳的怀疑只看重其真实性,这个道理不会被删除。
- 君恩实浩荡,感泣徒潸潸:表达了对君恩的感激,感动得只能流泪。
- 诸公固当尔,而我独何颜:抒发了自己对功名的感慨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频年讨北虏,往岁征南蛮”和“将军尽封侯,铁券誓河山”。
- 比喻:如“先朝麒麟画”比喻尊贵和地位。
- 拟人:如“铁券誓河山”赋予铁券以誓言的力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功臣封赏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君恩的感激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通过描绘战争和封赏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北虏、南蛮:象征边疆的敌人和少数民族。
- 铁券:象征功臣的荣耀和誓言。
- 麒麟画:象征尊贵和地位。
- 白衣:象征平民和继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频年讨北虏”中的“北虏”指的是什么? A. 北方的敌人 B. 南方的敌人 C. 东方的敌人 D. 西方的敌人
-
诗中“将军尽封侯”中的“封侯”是什么意思? A. 授予将军爵位 B. 将军被封为王 C. 将军被封为侯 D. 将军被封为公
-
诗中“白衣领荫袭”中的“白衣”指的是什么? A. 平民 B. 官员 C. 士兵 D. 贵族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景象,表达了对将士的敬意。
- 杜甫《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诗词对比:
- 李东阳的《拟古出塞七首》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景象,但李东阳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功臣封赏的赞美,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